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银坑坦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银坑坦村,位于大江镇西北部,距镇政府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大坑村、梨坑顶村。该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因岑姓祖公迁入定居而形成。村民在石榴花山腰垦荒,发现大量石头表面银白色,村民疑为银矿,由于该村建村处属平地,较平坦,故称该村为银坑坦村。1983年银坑坦村整村搬迁到县道公路边(老虎岩)居住,村名仍叫银坑坦村。该村四面环山,背靠石榴花山,村建在石榴花山腰洼地,群山溪水供给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清朝时期,隶属于新兴县仁丰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四区;1958年,隶属于里洞公社梭大队;1961年,隶属于合河公社梭大队;1983年,隶属于大江区梭乡;1987年,隶属于大江镇梭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大江镇梭管理区;1999年7月起,隶属于大江镇梭行政村。

该村主要姓氏是岑姓。岑氏于明末康熙五年,从阳春茶园迁到合河横岗村,后迁梭中寨坊和高坊村,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迁至银坑坦村定居。

2015年末,户籍人口89人,其中男性46人,女性43人;80岁以上5人,最长者年龄9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2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2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66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该村水田54亩,山地630亩。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木薯、花生、狗仔豆;村民养少量的猪、鸡、鸭为家庭副业;也抚育山林,也有村民养蜜蜂,农闲时,村民上山砍柴到供销社销售,增加收入。改革开放后,村民除了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部分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有的村民承包山地办鸡场,猪场,果场;有的村民进工厂务工,也有村民进商店做营业员,有的村民在温氏集团务工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养业收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收入等。

特色农产品有大米、木薯干片、狗仔豆、芥菜和松木、杉木。蜂蜜、冬蜜清甜、清热解毒效果好。特色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黄糯米饭、白切鸡、扣肉、圆蹄、狗仔豆夹炆烧腩等。狗仔豆夹炆烧腩,味香,爽口,不肥腻,是特色的食品。

1986年通电,1986年安装自来水,1990年通电话,2012年通光纤网络,2012年全村村道现实水泥硬底化。2015年建了文化楼一座,占地面积3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村民住进了新建的楼房。该村适龄儿童全部到位于梭村的梭小学读书。

清中期和清末期,银坑坦村民以木条、杉皮、茅草盖房,民国逐步以泥砖、杉木、瓦盖房。尚存传统民居5座,已作空置。1983年迁村到县道X484线老虎岩定居,建房采用砖、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在民国初期建有岑氏宗祠,砖、瓦木结构,占地面积为90平方米。

该村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和送亲,摆酒请客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禁止土葬,一律实行火葬,但其流程如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还延续。

银坑坦村的风俗习惯,属汉民族习俗,婚嫁殡丧,生儿育女,动土造宅,各种时节,神佛的诞期,都有很多例规。婚丧属大事,要大操大办,凡是各种时节都要卖肉杀鸡鸭,做糍粽,拜祭神灵。

该村习俗有:在农历正月十一,谁家娶媳妇都要挂花灯,谁家添丁的都要挂白花灯,并大排宴席,宴请众亲朋。村民每年正月十一贺元宵。

1945年2月,中国人民抗日解放军在蕉山战斗失利后,部份突围解放军和伤员,转移到和顺洞村,当时村民岑金佰(又名岑金劳),已是游击队联络员,党组织联系到岑金佰后,岑金佰立即组织村民10多人,把伤病员抬到村中救治,其中能记得名字的伤员有:郭福文、谢惠爱(女)、谢全、戴仔等等。在他带领下,岑金佰亲自上山采草药,村民帮助熬草药,护理伤员。在国民党扫荡时,村民不管黑夜还是白天,抬着伤员转移到深山中躲避,在银坑坦村民悉心照顾和岑金佰医治下,伤员全部伤愈归队,未出现伤员因伤死亡的现象,救治伤员50多人。

1951年,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岑金佰为“保垒户”称号。

该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游击队和解放军联络点和医疗站。

距村1800米处有天然石洞一个,能容下7-8人,是当时游击队疗伤和藏身之所。

(资料填报:岑炎德、岑木旺;初稿撰写:曾金伙;总纂:梁发新)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