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寨村,位于大江镇东北部,距镇政府3.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梭村、蕉麻行政村的石头洞村。该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因罗姓祖公迁入定居而形成。该村原聚居分为上、中、下三寨,取“中”字为村名,称中寨村。该村群山环绕,四水归源:石头洞河水,正坑溪水,禾叉田溪水,腾漏溪水等溪水供给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仁丰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四区;1958年,隶属于里洞公社梭大队;1961年,隶属于合河公社梭大队;1983年,隶属于大江区梭乡;1987年,隶属于大江镇梭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大江镇梭管理区;1999年7月起,隶属于大江镇梭行政村。
该村主要姓氏是梁、廖、陈、李4姓,梁姓为最大姓。罗氏祖公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徙至该地;罗姓居住10年后举家外迁他乡;廖氏祖公,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从新兴县旧郎村迁移梭中寨定居;梁氏祖公兄弟3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从集成旧郎村迁来中寨定居;清朝初期,陈氏祖公从广东开平大沙岗坪村迁徙定居中寨;李氏在梭大岗坪村的李氏后裔,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分支迁移到中寨村居住。
2015年末,户籍人口297人,其中男性有149人,女性148人;80岁以上7人,最年长者9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13人;农村留守儿童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10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84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该村属山区山地类型,水田有107亩,旱地65亩,山地1650亩。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木薯、花生、狗仔豆;村民养少量的猪、鸡、鸭为家庭副业;也抚育山林,也有村民养蜜蜂,农闲时,村民上山砍柴到供销社销售,增加收入。改革开放后,村民除了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部分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有的村民承包山地办鸡场,猪场,果场;有的村民进工厂务工,也有村民进商店做营业员,有的村民在温氏集团务工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养业收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收入等。
特色农产品有大米、木薯干片、狗仔豆、芥菜和松木、杉木。蜂蜜、冬蜜清甜、清热解毒效果好。特色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黄糯米饭、白切鸡、扣肉、圆蹄、狗仔豆夹炆烧腩等。狗仔豆夹炆烧腩,味香,爽口,不肥腻,是特色的食品。
1983年通电,1985年村民集资兴建安装自来水,1990年通电话,2012年通光纤网络。2014年建成文化楼,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文体广场300平方米。1984年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大部分村民住进了新建的楼房。该村适龄儿童全部到位于梭村的梭小学读书。
明朝至清朝初期,该村村民的茅屋,逐渐用泥砖、杉木条、杉皮、瓦盖的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的民居是由原泥砖、杉木条、杉皮、茅草所盖的房,均改建为泥砖墙体,盖灰瓦的房屋。建筑特色为悬山顶,两房一厅,两廊一天井格局。每座占地面积60—80平方米,尚存4座,大部分已作空置。改革开放后,村民建的房屋用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房。有的用瓷片张贴墙体。村落呈孤形块状。
梁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期,位于村道傍,坐东向西,特色为悬山顶,一进二廊一天井布局,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在2010年梁姓族人集资将原泥、杉木、瓦盖的宗祠拆除,采用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盖黄琉璃瓦,屋脊有双龙戏珠造型,水泥铺地,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有一副对联:“子贤永结吉祥果、俊才长开富贵花”。
该村的风俗习惯,属汉民族的习俗。婚嫁殡丧、生儿育女,动土造宅,各种时节,神佛的诞期,都有很多例规。婚丧大事,摆酒设宴,大操大办。各种时节,都要卖肉杀鸡鸭,做糕点,包粽子,做汤圆,做煎团,拜祭神灵。六十岁生日酒,八十岁祝寿酒。农历正月十二日是村的元宵节,全村集中一处,家家户户拿出自家的咸肉粽、煎堆等贡品,放在案台上,案前放四尊大神佛像,八音祝贺,狮子贺元宵。
该村历来有舞狮子助庆图吉祥的习俗,每年春节的年初一日,村狮子队到每家每户拜年。村民同参与梭村正月十三晚“抬大王”、“走火山”传统典庆节日。
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禁止土葬,一律实行火葬。
(资料填报:梁松金、廖炳添;初稿撰写:梁发旺;总纂:梁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