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圩村,位于太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1.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悦塘村、焦山村、下中黄村、坳口村。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由张姓迁入而形成。建村之时,因村落头小,中段大,尾细,象一条入洞的长蛇,以地名地貌命名,而取名为“蛇居”,后觉名称不雅,取近音字,改称社圩,取五谷丰登之意。
元朝时期,隶属于新州小南路;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社圩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社圩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社圩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刘、梁、郑、陈、邝、张、叶、戚8姓,是新兴县内人口多,村子大的一个自然村,刘姓人口占村总人口的30%。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由张姓从中黄迁入开村,刘姓从河村迁入;陈姓由集成旧塱、南街大地迁入;梁姓由江上迁入,邝姓由罗陈迁入,郑姓由福建迁入广东南雄,后迁入广州,其分支迁入该村;又一刘姓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从县城仓夏迁往至该村;叶、戚两姓表兄弟结伴从开平大沙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6875人,其中男性3850人,女性3025人;80岁以上165人,最年长者99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978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974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人口2897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3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115人。华人华侨10人,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美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蔬菜,兼养少量鸡、鸭、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有的村民大量种植西红柿、淮山等,也有村民外出务工,从事建筑、商业贸易、饮食、手工业等行业。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务工收入和商业收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蔬菜、淮山、西红柿。生产的西红柿果皮薄,果色鲜艳,每个果有150——200克,果肉厚、核少、果汁浓、酸性少,收果时间长,产量高。淮山粗细均匀,皮光滑,淀粉多,味道清香。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
县道X483线从村边经过。1967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2002年通自来水,2008年通互联网,201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建有文化公园,社圩市场和篮球场。
社圩小学,始建于1932年,学生来自社圩村、蕉山村、坳口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有1——6个年级共9个班,在校学生320人,教师21人。附设育英幼儿园。
明朝至清朝初期,传统民居全是用木条、杉皮、茅草盖的草房;清朝中期,是用泥砖、杉木、瓦建成平房,逐步是用青砖、杉木、瓦建成三间两廊或五间两廊的房屋,房顶的装饰由草尾屋顶改用雕刻花草鸟兽的装饰。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民居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有些村民用瓷片张贴墙体,用琉璃瓦装饰楼顶。
清朝期间,先后建起少岩宫、愚珍宫、郑氏宗祠等七座。其中最具代表性少岩宫、愚珍宫、郑氏宗祠,还保持着其原状。
风俗习惯属汉民族的习俗。婚嫁殡丧、生儿育女、动土造宅,各种时节、神佛的诞期等,都有很多例规。传统的节庆,都要买肉杀鸡、鸭,用糍粽祭祀。
岱山寺,始建唐贞观元年(627年),位于天露山,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被毁坏,后由社圩村梁建候将寺庙迁移至岱山寺现址重建,明永乐元年(1463年)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了两次重修,最近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岱山寺内主要供奉六祖慧能神像,每年的六祖诞(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村民们都到寺庙里举行祭祀仪式。
“舞火捞”闹元宵的习俗,自古已流行。“舞火捞”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晚举行的,村民从寺内六祖殿里接引长明灯火种,点燃各坊抬来的火捞。然后将六祖、七祖、北帝、龙母、齐天大圣、华佗先师像,抬出寺前空地,焚香祷告,待民众到齐,火焰旺时,由村中预先选出的数名精壮青年人抬着六祖像和“火捞”,在锣鼓、醒狮的引导下向村进发。一路上,前面有专人带路,接着是恭香抬阁、社圩村贺元宵牌匾、彩灯花车、北帝像、七祖像,“禅宗六祖大鉴禅师”几块牌匾,由四人抬着,在一群人等簇拥之下前行。随后是宝镜、龙母像、侍女像、大圣像、华佗像、各坊贺元宵牌匾、各坊火捞。村民们又在各自坊号的“贺元宵牌匾”引导下,跟随着燃烧的“火捞”游行,有村民向“火捞”放柴草,保持火捞的燃烧。青壮年把火捞抬起或用铁叉子擎起,每走到牌坊、开阔地、宗祠、各坊间等地,则舞动火捞进行表演。舞火捞游行队伍进入村中之后,要到每个坊行走一遍,每经一坊,家中有在上年添丁的,恭候火捞队伍到来,将预先备好的柴片添加进火捞中,并在各坊间或宗祠前摆起台阁,奉上供品,点燃香火,祈盼六祖禅师及诸神佛的保祐。舞火捞队伍来时则舞上几圈,村民烧炮竹、烟花、上香。最后到村尾坊,完成上述仪式后,把六祖、北帝等佛像抬到村中心的庙堂安放好,然后各坊将各自火捞集中在村中墟地,表演舞狮、武艺,再继续舞火捞,直至把所有的柴燃烧尽,待安放完六祖像后,各坊将火捞抬回各坊,至此,舞火捞活动结束。社圩舞火捞闹元宵活动,成为新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已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
刘成初(生卒年不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中举人。刘泽学(生卒年不详),1942年考上中山大学。苏佐煊(1927——1953),志愿军战士,1953年7月在朝鲜战场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刘锦辉(1935——1956),解放军战士,1956年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资料填报:刘永有;初稿撰写:刘永有;总纂:刘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