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山村,位于太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社圩村、南塘村、坳口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梁姓迁入而形成。四周山多林密,百川汇集。因村背后几个小山岗种满了一大片香蕉,故名蕉山村。
清朝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社圩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社圩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社圩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梁、邝、刘、满、伍、李、金7姓,梁姓人口居多。梁姓,清同治四年(1865年)分别从江上村和社圩村迁入该村。邝姓从罗陈芳园村迁入;满姓从水浪肥水坑村迁入该村。后又有伍、李、金3姓连襟亲戚,结伴从鹤山迁至该村务工而落户定居。
2015年末,户籍人口780人,其中男性405人,女性375人;80岁以上4人,最年长者85岁(男);实际在村人口42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42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人口35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12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人,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美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蔬菜,兼养少量鸡、鸭、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有的村民大量种植西红柿、淮山等,也有村民外出务工,从事建筑、商业贸易、饮食、手工业等行业。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务工收入和商业收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蔬菜、淮山、西红柿。生产的西红柿果皮薄,果色鲜艳,每个果有150——200克,果肉厚、核少、果汁浓、酸性少,收果时间长,产量高。淮山粗细均匀,皮光滑,淀粉多,味道清香。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
县道X483线从村东入800米,与村道全硬底化道路相联接。1976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2002年通自来水,2008年通互联网,201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建有篮球场一个。适龄儿童到社圩村的社圩小学就读。
明朝至清朝初期,传统民居全是用木条、杉皮、茅草盖的草房。清朝中期,以泥砖、杉木、瓦盖的泥砖房,逐步是用青砖、杉木、瓦结构的三间两廊或五间两廊的房屋。屋顶的装饰由草尾屋顶改用雕刻花草鸟兽的装饰;改革开放后,新的民居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有些村民用瓷片张贴墙体,用琉璃瓦装饰楼顶。
龙母庙,经历几次拆毁迁建,于1965年建成,各种时节,村民们都到这里祭祀、祈福。
村民有“贺姜酒”的习俗,村民有小孩出生,约一星期后或称“12朝”,主人家会宴请亲戚朋友“饮姜酒”。逐渐变成了宴请满月酒,亲戚朋友都会带礼物来贺喜。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传统婚嫁习俗中保留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已很少见到,但送报日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等礼俗还存在。传统丧葬风俗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1日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其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1945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主力部队,根据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省军政委员会,关于开辟云雾山根据地的部署,从高鹤革命根据地向西挺进。是月二十二日,部队途经蕉山村,遭国民党军158师突然袭击,在地形不利、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部队指战员临危不惧,坚持自卫作战,英雄抗击,激战至深夜,部队分两路撤出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梁鸿钧司令员等五十九位指战员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为悼念革命先烈,1957年12月,新兴县人民委员会在上沙区社圩(今太平镇社圩村委会)太岗山建立蕉山革命烈士纪念碑。1985年5月迁址于原战斗发生地蕉山村,焦山战斗现场改名为蕉山战斗烈士陵园。陵园占地1100多平方米,由牌坊、碑体、墓体及半山休息亭等配套设施组成。牌坊建在蕉山脚下,“蕉山战斗革命烈士陵园”10字,由当年担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刘田夫手书。从牌坊登200多级至纪念碑,碑高17.6米,砖石结构,碑体正面镶大理石,刻写“蕉山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11字,碑裙四周为浮雕,刻有革命战士冲锋,吹号角等场面。墓体为圆开合葬坟,结构为砖砌,坟头碑刻“烈士之墓”,两旁刻写“为国捐躯虽死犹生,烈士英名万古流芳”挽联。陵园区内植马尾松、塔松、柏树、木棉树及多种常青花草,苍劲翠绿,是新兴八景之一和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3年,陈三考读华南大学,因他文武双全,荣获“陈三书院”门头大匾,该匾现存放在蕉山村文化室。
(资料填报:刘永有;初稿撰写:刘永有;总纂:刘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