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坳口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坳口村,位于太平镇北部,距镇政府约1.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蕉山村、社圩村、江上村。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梁姓迁入而形成。坐落在两山之中,地势南高北低。村北有坳口山和村背有月亮光山,山上有大片竹林环绕四周。因村落坐落于两山之间的山口,故取名坳口村。

清朝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社圩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社圩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社圩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社圩行政村。

世居村民只有梁姓。梁姓,于元朝时南迁至福建,后从福建迁至新兴上沙江上村定居,后裔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从上沙江上村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440人,其中男性230人,女性210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88岁(男);实际在村人口212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21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人口228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6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村前有一条长约800多米长的小河流,这条小河流东至蕉山村,北至江上村,村中所有的农作物都是靠这条小河流的水来灌溉。

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蔬菜,兼养少量鸡、鸭、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有的村民大量种植西红柿、淮山等,也有村民外出务工,从事建筑、商业贸易、饮食、手工业等行业。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务工收入和商业收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蔬菜、淮山、西红柿。生产的西红柿果皮薄,果色鲜艳,每个果有150——200克,果肉厚、核少、果汁浓、酸性少,收果时间长,产量高。淮山粗细均匀,皮光滑,淀粉多,味道清香。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

村道连接县道X483线。1976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2002年通自来水,2008年通互联网,201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适龄儿童到社圩村的社圩小学就读。

村礼堂建在篮球场入口旁边,如村中有人办喜庆事或摆其它宴席都会选择在村中礼堂摆酒,宴请各方的亲戚朋友。村中心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平时有村民聚集一起参加各项健身运动。

明朝至清朝初期,传统民居全是用木条、杉皮、茅草盖的草房,清朝中期,用泥砖、杉木、瓦盖的泥砖房,逐步是用青砖、杉木、瓦结构的三间两廊或五间两廊房屋。屋顶的装饰由草尾屋顶改用雕刻花草鸟兽的装饰。改革开放后,新民居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有些村民用瓷片张贴墙体,用琉璃瓦装饰楼顶。

坳口桥,长约50米,建于1981年,是通往社圩必经之桥。

壁岗庙,庙中安置大王和夫人两尊佛像,村民在节庆日都到该庙祭祀、祈福。

村民有“贺姜酒”的习俗,村民有小孩出生,约一星期后或称“12朝”,主人家会宴请亲戚朋友来“饮姜酒”,逐渐变成了宴请满月酒。亲戚朋友都会带礼物来贺喜。

传统婚嫁习俗中保留的中原古制“六礼”已很少见到,但送报日、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等礼俗还存在。传统丧葬风俗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1日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其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资料填报:刘永有;初稿撰写:刘永有;总纂:刘永有)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