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岗村,位于太平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马二村、石外村、竹园村、庙下村、黄桐根村。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由梁姓迁入而形成。建村时,侧面有一个长形小山岗卖杂货铺面得名长岗村。1951年称长岗圩。称长岗圩期间形成的商铺老店还有影迹可寻,有些商铺后期因蚕岗圩的形成而自然消失,因此现在有人称长岗村,又有人称长岗圩。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马山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马山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马山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马山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马山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马山社区。
世居村民只有梁姓。梁姓从里洞迁到上沙寨边村,明泰昌元年(1620年),又分迁至该村定居。
2015年末,户籍人口630人,其中男性360人,女性270人;80岁以上23人,最年长者8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3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47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28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16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种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木薯,兼养鸡、鸭、猪鱼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外,有的村民种植荔枝、龙眼、黄皮,有的村民承包山场、建起养殖场,养鸡、猪。有的村民从事经商,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从事手工业、餐饮、装修等行业。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商业经营收入、务工收入。
特色手工艺,用竹编织成竹畚箕、竹捞、竹箩等。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荔枝、黄皮等。生产的黄皮果皮呈金黄色,果大,核细,果肉厚,含糖量多,味道甘中带甜。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等。
县道X483线从村边经过。1977年通电,1994年通电话,2000年通自来水,2006年通互联网,2007年完成村道巷道水泥路硬底化。2010年建有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休闲公园、三层大礼堂一座、牌坊两座,夜间村中公共照明自动化,建有两座公厕。适龄儿童到位于马二村的三根榕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多是用泥砖、杉木瓦建的房,建有少量三板大石镬耳屋,尚存下的完好青砖加麻石板墙结构的房屋有15座,还有一座较大的镬耳楼。改革开放后,村民建的民居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每座占地60——80平方米。
传统婚嫁习俗中,中原古制“六礼”,已很少见到,但看家门、送定、送报日、送聘礼、订嫁妆这些礼节仍然存在。接亲和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等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1日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其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花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廿二至廿四日为村中的上元节,从1983年起定为花灯会。正月廿二日的当天,村民到庙下村感应祠,把佛祖神像接回村中安放,村民祈福安康,风调雨顺。每年接佛祖神像时,村中男女老少都参与,在外面务工的、港澳同胞都返乡参与接佛祖神像巡游,其时群狮会集,锣鼓喧天、八音响亮。入夜有燃烧礼炮烟花,演戏等活动,最后再把各尊神像送回感应祠。挂灯是上年有男丁出生或新婚的新娘都要挂花灯。挂灯的家庭都设宴席请亲朋好友。
(资料填报:黎洪林;初稿撰写:梁宝泉;总纂:黎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