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村,位于太平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新祀村、马二村、长庆村。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简姓迁入而形成。坐落于马山南麓。建村时,因村北面的山象马,而取名马山村,后改名马一村。建村初时,马山村有简姓和梁姓,当地人称马山简姓和马山梁姓。后来,为避免叫法混乱,所以,居住梁姓的地方改称马二村,居住简姓的地方改称马一村。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马山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马山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马山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马山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马山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马山社区。
世居村民只有简姓。元初,简迪,由南雄珠玑巷迁至新会县,简迪的四世孙简可舒由新会县迁至新兴县南城外,其后子孙分居各地,简可舒十二世孙简瑜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从上沙迁入马山,自此在原马山村“延安坊”落户,繁衍后代。
2015年末,户籍人口242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22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85岁(男);实际在村人口152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5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90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水田118亩。传统经营以种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木薯,兼养鸡、鸭、猪鱼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外,有的村民种植荔枝、龙眼、黄皮,有的村民承包山场、建起养殖场,养鸡、猪。有的村民从事经商,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从事手工业、餐饮、装修等行业。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商业经营收入、务工收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番薯、荔枝、黄皮等。生产的黄皮果皮呈金黄色,果大,核细,果肉厚,含糖量多,味道甘中带甜。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香芋糕等。
县道X483线从村西边经过。1978年通电,1991年通电话,2000年通自来水,2006年通互联网,2010年实现村水泥路硬底化。适龄儿童到位于马二村的三根榕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多是泥砖、杉木、瓦结构的平房。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南面建有一座宗祠,占地约120平方米,砖瓦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后经过村民的集资和集体的自由资金进行修缮,已改建为村里的会堂。
广利祠,神佛诞期、婚嫁殡丧、生儿育女、造宅、传统的节日,宴请亲朋好友,村民都到祠中祭祀。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等。
(资料填报:黎洪林;撰写:简国基;总纂:黎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