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位于太平镇西北部,距镇政府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东元村、惠福村。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因余姓迁来而形成(后余姓人迁走),由于开村祖公姓余,按余姓取名余村。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下沙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下沙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下沙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下沙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下沙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下沙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梁、郑、简3姓,梁姓为最大姓。简姓,元至正六年(1346年)从船岗帛村迁入该村。梁文泰,明洪武六年(1368年)从新会茶坑村迁入该村。郑姓,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从社圩村迁入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735人,其中男性380人,女性355人;80岁以上30人,最年长者10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49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49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24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5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80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种养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木薯、萝卜、花生等作物,兼养鸡、鸭、塘鱼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种养业收入和务工收入。
传统农产品有花生、萝卜、丝瓜、豆角、香芋、甘蔗等。种出的萝卜皮光滑、白色、薄,萝卜肉爽脆、无渣,带有微甜而著名。传统食品有煎堆、炒米饼、粽子、油角。
县道X483线从村中经过。1970年通电,1998年通电话,2004年通互联网,2005年通自来水。2013年安装路灯,2014年建成文化广场。近年建设了篮球场,露天舞台和环村水泥道路。
正谊书院,建于民国时期。1953年改名为余村小学。上沙行政村和下沙行政村共16个自然村以及马山黄桐根村(未有马山小学之前)的适龄儿童均在该校就读。1982年改名为太平镇中心小学。2015年,共设有6个年级12班,学生392人,教职员工34人。建有迄今为止全县小学最大的运动场,面积14619.9平方米。1976年8月6日至10日,肇庆地区(新兴县当时属肇庆地区管辖)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该校举办。
传统民居早期是泥砖或舂墙屋,后期是砖、瓦、木结构的平房。最具特色的有梁殿本的五板大石屋。此屋建于清朝年间,坐北向南,结构为三进,每进前带天井、两廊、中央厅、两边厢房,占地为399平方米。灰塑博古脊、青砖黛瓦镬耳墙,门面五板大理石,门口凹处九板大理石过门头,门口屋檐下墙体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传统特征。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以上楼房。
梁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筑面积616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340平方米,门楼单池82平方米,侧房194平方米)。1989年大修葺,2007年重修。该宗祠坐北向南,人物花鸟灰塑博古脊,镬耳封火山墙结构,门面木雕驼峰,斗拱四步架梁,门前两条大理石擎起大门檐廊,石虾公梁,石门夹。门口两边墙和门口屋檐,有山水、花鸟丶人物图案;进入大门后的第一进(仪门)两边是厢房;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是透光天井,两旁有走廊;穿过天井是第二进中堂(享房),也称议事厅,中堂由四根大理石柱擎起;穿过中堂后是第三进,前殿天井,后殿是祖公神位,殿的两旁是寝室。门楼门口有石刻对联“余宅蛟龙居福地,村前宝鸭庆宗祠”,横批:梁氏宗祠。宗祠整体属岭南古建筑风格。宗祠除供奉梁姓祖先外,平时村民议事,有喜庆或丧事都在此宴请亲戚朋友和乡亲父老。此宗祠保存尚好,被列为新兴县不可移动文物,仍在使用。
广利祠,重建于1995年,占地177平方米,砖瓦木结构。庙内供奉大王,村民逢年过节都去祭祀。
县道X483线路边有一株树龄达550多年的相思树。2000年左右县有关部门到实地测量,测得树高18米,胸径145厘米,树冠覆盖面积301平方米。此树在新兴甚少,极为珍惜,也是新兴全县最大的一株相思树(又名红豆相思)。2012年前后,因狂风暴雨吹断2杈。
传统习俗有春节前的祭灶、岁末守岁、张贴春联;春节的开门迎福和拜年;上元节挂灯;清明节祭祖扫墓;中秋节团圆赏月。还有端午节、中元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至节等节庆习俗。
上元节,不同坊有不同时间,其中三多坊在正月初九至十三;上社里坊在正月十三至十六。上元节,凡在上年结婚或添丁的在本房太公屋分别挂新人灯和白花灯。凡上年建新屋的,则在新屋挂新屋灯。
传统婚嫁中,仍保留着看家门、送定、报日丶送聘金、安床、接媒、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和喝媳妇茶等礼俗。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1日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其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该村主要代表性人物:
梁文蔚(生卒年不详),旅港同胞,曾任香港华民政务司署会计主任,旅港新兴同乡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肇庆各邑同乡总会主任秘书。梁文蔚关心家乡教育、文化事业的建设。在县图书馆设立文蔚图书专柜,并在太平镇中心校、马山小学、县蚕岗中学、县西街小学都设有文蔚图书馆。他关心国恩寺、竹院庵等名胜古迹的重修工作,并发动港胞捐资。国恩寺重修后,梁文蔚迎回《大藏经》三万册,《大般若波罗密经》五万卷,珍藏于寺内。捐赠藏书8000多册给县图书馆。梁文蔚先后被聘为新兴县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和县体校、县蚕岗中学、太平镇中心小学(原沙村小学)名誉校长。
梁殿本(生卒年不详),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武举,因保一方平安有功,曾被清朝廷授予总“武畧骑尉”牌匾,赐“奉天敕命”金条封赏;嘉庆三年(1798年)考取国学士。
梁伟连(生卒年不详),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武举人,被授予“武魁”牌匾。
梁湛坤(1991--1949),武工队员,1949年6月在社圩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梁添才(1980——),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安全研究院院长、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大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广州市劳动模范、广州市优秀专家。该人曾带领团队,建立高速货币智能鉴伪识别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制出ATM的“中国芯”,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业界巨头。
梁坚(1938——),笔名梁梘。新会教师进修学院、新会师范学院退休教师、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新会市美协副主席,广东省中师美术教研会理事、岭南派花鸟画家。1987年在新会首办个展,1988年广东美协于广州主办“梁坚中国画展”,1993年于新加坡举办“梁坚花鸟画展”,许多作品发表于全国、全省级报刊及流传于海外,其中《林暖鸟思还》入编《20世纪中华画苑掇英大画册》,《人生贵有胸有竹》被新加坡博物馆收藏。教学论文《在花鸟画教学中发掘美的因素》、《书画相融教学初探》、教学录像片《简笔画·写意》均获省级评比一等奖,1984年获省政府记大功一次。1993年获南越优秀教师特等奖。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记》、《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出版有《梁坚中国画集》。
梁锋(生卒年不详),曾任水利部珠江委员会设计处施工科工程师(6级)。
梁华添(1932一2003年),曾任广州市运输公司党支部书记。一直以来关心家乡建设,捐资3万多元建设余村首条县道X483线连接入村的硬底水泥道路(长700米,宽3.5米)。
梁初正(1957—— ),1992年12月调到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工作,历任民警丶副所长丶教导员丶所长丶三级警长丶二级警长丶授三级警监警衔。
梁彦祺(1976—— ),新兴县盛昌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副经理,2012年1月当选云浮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梁国团(1962一- ),中国工程师进修大学本科毕业。社会职务穂丶港丶澳丶台工程师论坛执委会主席,广东省老科学工作者协会常务会长,中汇集团董事长,一直以来都关心支持家乡公益活动。
郑汉钊(1960—— ),广东惠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省、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一直以来都关心支持家乡公益活动。
郑汉斌(1969—— ),广东惠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省、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总经理,一直以来都关心支持家乡公益活动。
梁锦英(女,1972一一 ),佛山市丰泽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一直以来都关心支持家乡公益活动。
(资料填报:梁国新;初稿撰写:梁国新;总纂:梁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