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村,位于东成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东瑶村、上大田村、上料村,布填行政村布填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罗姓人迁入而形成。村处丘陵地,位于新兴县城以东、迴龙镇以西,刚好村距离两端都是十里(5千米),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这个村庄称十里村。
但是,在离新兴县城往西不远的地方,也有一个村称十里村。故此,人们将两个十里村分为东十里村和西十里村。村在县城以东,故称东十里村。村后是人山,海拔228米。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东瑶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东瑶大队;1961年属东成公社东瑶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东瑶乡;1987年属东成镇东瑶行政村;1989年属东成镇东瑶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东瑶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罗姓、何姓。罗姓于明洪武二年,从佛山高明冲尾村迁到该村。何姓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河南迁到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026人,其中男性523人,女性503人;80岁以上13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696人;农村留守儿童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69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330人。
山地以种松树为主,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番薯、木薯、香芋、冬瓜、蔬菜等,养殖鸡、鸭、猪、鱼等。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挖塘养鱼,兴建猪舍、鸡舍,大量养殖猪、鸡、鱼,部分年轻村民以进城务工为主,有的从事运输,有的从事建筑业,有的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商业经营、运输业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玉米、花生、冬瓜等。传统食品有粽子、煎堆、油角等。
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迴龙顾祖人马旁,东成西就聚瑶乡。四村七组九姓姓,十里鱼肥稻米香。”诗义:十里村位于迴龙河边人山、马山旁,是进入东成镇的西大门,在这里上料、东瑶、十里、上大田村四个自然村汇聚成东瑶行政村,四个自然村分七个村民小组共九个姓姓的村民,十里村是盛产塘鱼和水稻的鱼米之乡。
省道S113线从村北经过。江罗高速路、东二环路段的陆续开通。该村1975年通电,1994年通自来水,1995年通电话,2011年通互联网,2012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文体活动设施齐全,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还有广场舞音响设备。适龄儿童到位于东瑶村的东瑶小学就读。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杉木、泥砖、瓦结构建的房屋。传统民居尚存23座,部分已空置。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何廷伦宗祠,始建于1926年,占地180平方米。何馥凝宗祠,始建于1924年,占地228平方米,内有中堂、书房。两座何氏宗祠因破旧,不再使用。罗氏宗祠,建于1933年,占地210平方米,仍在使用。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逢年过节,两姓族人都在族内宗祠进行祭祀先祖。农历正月初一舞醒狮;正月初八接“大王”;正月十二至十六(俗称上元节)有舞狮助庆的习俗。村里罗、何两姓姓的人都会在宗祠挂上花灯,在上年添了男丁的家庭,会挂上白花灯,添了新媳妇的家庭会挂上新人灯。每年春节都举办村民运动会。
(初稿撰写:苏卫国;资料填报:苏卫国;总纂:苏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