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斛村,位于东成镇西北部,距镇政府6千米。 相邻自然村有低塘村、红新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三 年(1585年),由李姓在此开发谋生而形成。以前 以斛为计量单位,十斗一斛,为求解决温饱,故命 名为都斛村。村三面环山,回龙河从村前流过。村 中有宽阔平整农田(都斛大垌)。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 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 第二区都斛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都斛大队;1961 年属东成公社都斛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都斛乡; 1987年属东成镇都斛行政村;1989年属东成镇都斛 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都斛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欧、黄三姓,李姓占全村人 口的98%。李姓六世祖于明万历十三年,从鹤山双 合东园村举家迁入该村。随后李姓九世祖及十二世 祖,于明末从老祖宗原籍地迁入该村。清乾隆年 间,欧姓两户人家迁入该村。1919年,黄姓一户人 家在东利咀牛栏车耕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姓这户人家从牛栏车(现在的低塘村)迁入该 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 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259人,其中男性620人, 女性639人;80岁以上25人,最年长者93岁(男); 实际在村人口721人;农村留守儿童2人;生活主 要依靠农业收入72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 538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兼种 番薯、木薯、香芋、冬瓜、蔬菜等,兼养猪、鸡、 鸭。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部分 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建筑业, 有的从事装修工。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业、务 工、经营、建筑业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玉米、甘蔗、黄 瓜、菜心。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松 糕、粽子等。
1998年修建长2000米,宽3.5米水泥路连接省道S113线。该村1962年通电话,1970年通电,1998 年通自来水,2013年通互联网,2014年实现村道水 泥硬底化。巷道装上治安监控摄像头18个。都斛小 学,建于1960年,学生为来自都斛村、红新村的适 龄儿童。2015年设有6个年级3班,共79人;学前班1 班,幼儿34人;在校学生总人数113人,教师6人。
村中有50棵百年香荔树,有一棵曾获全国农业 第三届博览会三等奖。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瓦木结构建的房 屋,有清末建设的五板大石加青砖的民居,分前座 和后座,两边厢房,中间天井,瓦口下有木雕刻, 俗称五板大石屋,占地250平方米。传统民居尚存有 23座,部分已空置。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 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柱石李公祠, 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于2008年重修。一甲宗祠,建筑面积220平方 米,是砖瓦木结构,有木雕,门口青砖立柱,分上 下厅,两边厢房,中间天井。李氏家祠,始建于清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于2005年重修。二甲宗祠,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是砖瓦木结构,有木雕, 门口青砖立柱,分上下厅,两边厢房,中间天井。
护龙庙,恩龙寺迁拆重建,2005年建成,仍在 使用。护龙庙诞期为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恩龙寺 诞期为农历二月十九土地诞,九月十九观音诞。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里 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 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 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
婚姻嫁娶、生儿育女、建屋造宅、各种时节、 婚姻嫁娶、丧葬及各种时节,村民们买肉、杀鸡、 杀鸭,祭拜先祖。每年春节,都有舞狮助庆活动到 各家各户拜年。
李锦旺(1959— 1978),解放军战士,于广西 兴安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资料填报:李志汉;初稿撰写:李木芳;总纂:李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