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桂村,位于东成镇西部,距镇政府2千米。相 邻自然村有上料村、丹堞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 由戚姓人迁入而形成。村史记载,明万历年间,该 村初名“富贵村”,后改为扶桂村。村前回龙河由 东往西流入新兴江。
元代,属新州东路。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 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扶 桂大队;1961年,属东成公社扶桂大队;1983年属 东成区扶桂乡;1987年属东成镇扶桂行政村;1989 年属东成镇扶桂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扶桂行 政村。
世居村民有符、李、刘、黎、戚、侯、冼、 何、苏九姓。戚龙祐第四子戚仲杰于元大德五年 (1301年),从古院村迁至该村。符姓于明嘉靖
二十九年(1550年)从南雄迁至该村。李姓于明嘉 靖三十三年(1554年),从古院村迁至该村。刘姓 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南雄迁至该村。黎姓 于清乾隆年间,从井料村迁至该村。何姓于清乾隆 年间从高第坊迁至该村。苏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凤翔 里迁入该村。侯姓、冼姓于清咸丰年间结伴从鹤山 迁入该村务工并落户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 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480人,其中男性765人, 女性715人;80岁以上45人,最年长者95岁(女); 实际在村人口1195人;农村留守儿童1人;生活主 要依靠农业收入119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 285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番薯、木薯、 香芋、冬瓜、蔬菜等,兼养猪、鸡、鸭。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有的村民进厂务 工,有的进商店做营业员,有的从事个体户。村民 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经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甘蔗、木薯、香芋 等。村民正月初二开始走访亲朋好友,都习惯拿粽 子去拜年。
省道S113线贯穿村北。该村1970年通电,1980 年通自来水,1985年通电话,2013年通互联网, 2014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主巷道安装路灯,兴 建文化楼、篮球场及停车场。适龄儿童到位于古院 村的东成镇中心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瓦木结构的房屋, 每座占地75平方米。传统民居尚存13座,大部分已 空置。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楼房。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 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 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中 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 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 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春节是农村民间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家 家户户买饼干、糖果、瓜子等食品,每户包粽。除 夕晚,各家贴春联,全家团圆吃年饭,表示除旧迎 新。正月初一大人向小孩派利是。正月初二,早上 武术狮子队到各家各户拜年。村民元宵节抬“大 王”在村巡行。
传说,明万历年间,拦路石(今公路公区) 旁山有一古庙。逢年过节,遇大小事务,人们都去 祭拜。该庙由于离村庄远,后来人们把该古庙迁至 凤凰庵(现扶桂行政村),改名为凤凰祠,祠内有用生铁铸成的大铛一个,铛周边雕刻有“富贵村凤 凰祠”的字样。祠内有管理人员,早上负责打铛升 坐,晚上负责打铛关门。
1989年,扶贵一队村民在符曼山咀平开设砖瓦 窑平整山地时,发现古墓一座,坐西向东,墓长7.4 米,宽高2米。墓室前到墓门有通道,南北两个室, 后室为安置棺木的主室,前室储物室,前后两室用 刀型砖砌成,并注明年份和图案。墓内有金义、青 铜、鸡首壶、洗盘、陶杯、陶碗、三足碟座灯等文 物,均上交县文物部门。
刘良荣(1927— ),原名进福,1945年参加 东江中队,1947年任中共高明县合水区区委书记, 人民解放军新兴独立大队队长,1948年任中共新兴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广东省农业厅厅长,仲恺农业 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枝锐(1948— 1979),解放 军连长,于中越边境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刘桂秋(1963— ),曾任新兴县副 县长、县政协副主席。
(资料填报:符二湛;初稿撰写:符二湛;总 纂:符二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