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陈村,位于太平镇东北部,距镇政府4.7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悦塘村、芳园村、新坪村、莲村。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由罗、陈两姓迁入而形成。由于最初是罗姓人开村,后来陈姓人迁入集居,所以取名为罗陈村。处于丘陵地带,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村东东山河长大概1千米,主要过河桥梁四座。四面环山,东面有残坑山,圣塘山,学泥咀,水洁山;西面有浪伞顶山,正塘山,汶汪山;南面有来龙山等。
元朝时期,隶属于新州东路;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罗陈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罗陈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罗陈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罗陈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罗陈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罗陈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邝、李、梁、麦、何、叶、王、姚8姓,邝姓为最大姓。罗姓、陈姓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从清远迁至该地开村,后来,两姓均迁往外地;邝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至新会盘村;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从新会盘村迁至该村;李姓、梁姓也于此时均从新会迁至该村;麦姓、何姓、叶姓是表兄弟,结伴从怀集迁至该村;王姓从高要南岸迁至该村;姚姓从上沙莲村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2289人,其中男性1146人,女性1143人;80岁以上93人,最年长者10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407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401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88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0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46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耕地1985亩,有10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番薯等,兼养猪、鸭、鸡、鱼。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外,有村民建花卉种植场,有800亩,栽种有罗汉松、冬青、木棉树、白玉兰树和发财树等。很多中青年人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业收入、商业经营收入、务工收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番薯、南瓜、荔枝、柑桔等。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香芋糕、粽子、炒米饼等。
村有丰富的石资源,有多个石场,上罗石场还在开采。
县道X485线从村边通过。1978年通电,1980年后下罗、上罗、中罗先后通自来水,1991年通电话,2001年通互联网,200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04年中心排灌沟建成三面光硬底化的沟渠;2014年安装太阳能路灯。有篮球场3个,2004年下罗村礼堂建成。该村的适龄儿童到芳园村的罗陈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坐西向东,西边的坐东向西。村旧建筑多以姓姓宗族相邻同向而建,坐向东南西北不分,旧民居多为舂墙泥屋、泥砖屋。改革开放后,村民所建的民居是建房二层或三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有的外墙镶贴瓷砖,顶盖琉璃瓦,一般是坐西向东,房屋密集。
极乐古寺,始建于唐朝,占地15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寺前广场绿树成荫,环绕着寺院,古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寺有殿堂多座及各种配套房屋,内有三宝像、七祖像、大金刚像、观音像、十八罗汉像等。抗日战争时期,寺院先用作县区第二小学校舍,后用作东乡中心小学校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院改为东山粮仓。1988年8月由村民及信众筹集资金,在中罗村东面新建了一座极乐古寺。还有两座寺庙,一座位于中罗水洁腰山“大仙殿”,供奉着刘三姑,另一座位于下罗村西边的“北帝庙”。
婚姻嫁娶,殡葬祭祀等习俗礼数多。以前的婚庆用抬轿,吹唢呐,敲锣打鼓等形式举行。丧事的办理,一般为死去的家人设渡亡道场,通过法事,祭祀,朗读祭文,焚香化纸。从2000年8月1日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
传统节日制作煎堆,包粽子等应节食品。春节自古有舞狮拜年、开盘、打功夫等庆典表演的习俗。近年来举行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春节运动会。元宵节,中秋节都有舞火龙、巡游到村庄,田间,舞狮敲锣打鼓。
该村主要代表性人物:
邝永清(1937——),任新疆建设兵团副团长。邝世雄(1958——),1997年9月至今担任深圳市莲塘街道办事处主任(副处级)。李连旺(1935——),曾任新兴县政协副主席。李劲生(1968——),任肇庆市端州区人大副主席。何燕文(1966——),国家赛艇运动员,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赛艇项目第一名、第四名,1988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赛艇项目第三名,1989年世界锦标赛第三名,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赛艇项目第一名,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第四、第五名,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第一名,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后勤服务管理处房管科科长。
(资料报送:苏伟娴;初稿撰写:欧健长;总纂:麦榕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