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堞村 ,位于东成镇西部,距镇政府1千米。 相邻自然村有扶桂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 年),由谢姓人迁入而形成。原名单楪村,因为 古单楪县县治所在地而得名。1990年改名为丹堞 村。村庄南北走向延伸成长方形,从南至北约700— 800米。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 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 第二区扶桂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扶桂大队;1961 年属东成公社扶桂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扶桂乡; 1987年属东成镇扶桂行政村;1989年属东成镇扶桂 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扶桂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谢、李、苏三姓,谢姓占全村总人 口的80%以上。谢姓于明万历元年,从恩平沙湖那 梨村分支迁到该村。李姓于清道光年间从都斛村来 做帮工,后来在此居住。苏姓于清咸丰年间从稔村 苏姓坊来此做帮工,后来也在此居住。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620人,其中男性342人, 女性278人;80岁以上20人,最年长者90岁(女); 实际在村人口522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520 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98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改革开 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年轻村民大部分外 出务工,也有自主创业,从事建筑业等。村民经济收 入来源为农业、务工、个人创业、建筑业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还有玉米、花生、冬瓜、豆 角、荔枝、龙眼等。传统物色食品有粽子。村民农历 正月初二开始走访亲戚朋友,习惯拿粽子去拜年。
省道S113线从村边经过。该村1970年通电, 1980年通自来水,1989年通电话,2009年通互联 网,201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建有文化楼、 篮球场、停车场。村口处立有大石字村牌坊,标明 村名。适龄儿童到位于古院村的东成镇中心小学 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每座占地70—80平方 米,是砖瓦木结构的房屋。传统民居尚存5座,已空 置。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村中有祠堂两座,一座坐落旧村坊,坐西向 东,占地约200多平方米,是砖瓦木结构,三进两 房,有下厅上厅天井,是山墙镬耳屋,祠堂正面墙 壁画有花草树木等。另一座为玉树谢公祠,始建于 清末,坐落在新村坊,占地600平方米,是砖瓦木结 构,是山墙镬耳屋,祠堂正面墙壁有花草树木等。 祠堂屋脊顶有灰雕,雕刻有金龙、八仙、佛像图 案。祠堂大门头上方大板石刻有“玉树谢公祠”五 个彩色大字,据说“玉树”的含意是以珊瑚为枝, 碧玉为叶的树。祠堂的对联是:“东山世胄,淝水 家声。”艺园于清代建造,坐落在村西北,建筑占 地约120平方米,三层是砖瓦木结构,顶层四边抛 出,有瞭望孔和走廊,设有东南两个门。
碉楼坐落在村东北,民国时期建造,坐西向 东,占地60平方米,两层是砖瓦木结构,墙体厚60 厘米,顶层四边抛出,设有瞭望孔等。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 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 接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 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 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 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 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该村有五口古井。丹堞旧村坊有两口井,一口 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挖掘的,另一口井是20世纪70年代挖掘,两口古井供旧村坊人饮用。新 村坊有三口井,有两口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挖掘,另一口井在70年代挖掘,供新村坊村民 饮用。
狮子武术队,成立于民国初期,颇有名气。凡 村中有喜庆事,都有狮子队来助兴,如春节狮子拜 年、元宵节、劳动节狮子拜先祖、送兵入伍都有狮 子队来助庆。村民都有五月初五拜祭屈原的习俗。
谢惠泉(1944— 1970),解放军部队管理员, 于河北省光化县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 烈士称号。谢红彪(1950— ),曾任广西钦州市计委 任副主任、广东河源县副县长。谢建雄(1953— ), 曾任顺德轻工集团副总经理、顺德商会副会长,2000 年2月23日在顺德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谢杏芳 (1981— ),国家羽毛球运动员,2006年世锦赛女单 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单银牌等多项殊荣。
(资料填报:谢树光;初稿撰写:谢树光;总 纂:谢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