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村,位于太平镇东北部,距镇政府5.8千米,相邻自然村有芳园村、罗陈村、东成丹堞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姚姓迁入而形成。因地处一片莲藕塘,故名莲村。四面群山环抱,地势西高东低,村旁有东山河,东集湴塘、禤村支流,西集悦塘支流汇合点,经莲村一队至六队汇流出去,流入东成扶桂河。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罗陈大队;1961年隶属于上沙公社罗陈大队;1983年隶属于上沙区罗陈乡;1987年隶属于太平镇罗陈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太平镇罗陈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太平镇罗陈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姚、罗、陈、梁、何、陆、彭7姓,姓姚为最大姓。姚姓,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从沙村迁移到莲村(与沙村姚姓一脉相承的)。罗姓和何姓两家从罗陈迁到该村。梁姓从里洞迁至该村。陈、陆两表兄弟结伴从高要大湾迁至该村。彭姓从陇塘村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998人,其中男性503人,女性495人;80岁以上34人,最年长者10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6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643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348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12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耕地773亩。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水稻、花生、番薯等,兼养猪、鸭、鸡、鱼。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外,很多青年人外出务工。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务工收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番薯、南瓜、荔枝、柑桔等。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香芋糕、粽子、炒米饼等。
县道X485线从村贯穿而过。1978年通电,1991年通电话,2006年通自来水,2012年通互联网。2015年,将环村河堤路实施硬底化。加建了350米的水泥道路,贯连了整条河堤水泥路,夯实了河堤。该村的适龄儿童全部到芳园村的罗陈小学就读。
公路东面是近十多年新建的楼房五六十座,西面是旧民居,泥砖瓦木结构的平房。村建有三座石板桥,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姚氏宗祠,占地二百多平方米,有二百多年历史,后经姚姓宗人多次修缮,青砖琉璃瓦,壁画雕花。村中建有3座文化楼,是村的文化聚集地和娱乐场所,也是村民办事的地方。
夫人庙,供奉着罗姓夫人。1979年初修建,1988年重修。传说,夫人属莲村罗姓村女,因常进庙奉拜陈将军,心怀慈悲、虔诚,心相向佛,终于成了将军夫人。
传统婚嫁中,仍保留着看家门、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和喝媳妇茶等礼俗。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1日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其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1962年成立了宣传队,1972年成立粤剧团。当年常到上沙,社圩,五和,共成凤山,西水,集成雅岗,东成棉村,罗堡等村演出。2012年成立狮子队,2015年兴建文化室,内有图书阅览藏书二百余册,有农业、卫生、常识等书籍。还成立三十多人的文艺团,有跳广场舞、独舞、有音乐曲艺队等;存放有鼓、电子琴、二胡等乐器。曾到镇政府,县文化广场,惠能中学等演出十多场。
(资料报送:苏伟娴;初稿撰写:欧健长;总纂:麦榕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