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院村 ,位于东成镇中部,距镇政府1千米。 相邻自然村有楠村行政村柳边村、楠村,扶桂行政 村上料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由戚姓人迁入而形 成村庄。开村后,迁来的有九姓之多,各姓建宅立 院,称“九院”,后因新兴方言“九”与“古”同 音,故称古院村。村后有企坑山,海拔138米。
元代,属新州东路。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 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古院乡;1958年属稔村 公社古院大队;1961年属东成公社古院大队;1983 年属东成区古院乡;1987年属东成镇古院行政村; 1989年属东成镇古院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古院 社区。
世居村民有戚、朱、黎、陈四姓。原有的冯、 袁、关姓因环境条件所迫,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 迁往南海,李姓迁往东成扶桂村。留下的戚、黎、朱、郭、陈五姓在古院村居住。元大德二年(1298 年),戚姓先祖戚龙祐迁入,生有四子,长子戚仲 豪,次子戚仲贤,三子戚仲宽,四子戚仲杰。长子 戚仲豪长期居住在古院村,次子戚仲贤、三子戚 仲宽迁往开平马岗高园村长期居住,四子戚仲杰 迁往新兴东成扶桂村长期居住。元皇庆二年(1313 年),黎姓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定居。朱姓于1919年 从东成新塘村迁至该村。陈姓于1919年从开平马岗 迁至该村。原有的郭姓于1924年从开平迁至该村, 1980年迁往东成圩镇居住。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 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306人,其中男性588人, 女性718人;80岁以上26人,最年长者94岁(女); 实际在村人口1100人;农村留守儿童7人;生活主 要依靠农业收入1097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 206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兼种番 薯、木薯、香芋、冬瓜、蔬菜等,兼养猪、鸡、鸭。 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年轻村民有 的承包土地,建养殖场,养塘鱼、鸡、猪等,有的 办果场,种植荔枝、龙眼等,也有村民外出务工、经 商。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经商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玉米、花生、白菜、豆 角。传统食品有煎堆、炒米饼、粽子等。
环村道路全通往东成圩接开平公路。该村1969 年通电,1989年通电话,1991年通自来水,2013年 通互联网,2014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13年, 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11个、LED路灯23盏。
东成镇中心小学,建于1951年。学生为来自 古院村、楠村、棉村、延村、柳边村、扶桂村、楪 村、坳村等适龄儿童。2015年设个6年级,教学班18 个,学生721,教职工39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每座占地80平方米,是 砖瓦木结构的房屋。传统民居尚存16座,大部分已 空置。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楼房。
戚氏宗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占地330平方米,清末重修,宗祠两边建立钓鱼台, 是元朝戚定洋当了武举人而建立的。明代建立了一 座六角文国塔,高度23米。塔尖呈一支文笔形状, 寓意文学出秀才,仍在使用。黎氏宗祠建于清同治 八年(1869年),占地300平方米,清中期建成镬耳 屋大石包半墙,墙外有雕刻画像,1998年重修,仍 在使用。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 接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 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 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 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 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传统节庆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有些节庆有其特色,如元宵节吃汤圆;每 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十六,接财神入村,由村年长者 当司仪,带领新婚夫妇,轮流拜祭;二月十三烧花 炮,外嫁女都参加,晚上齐集看司仪的家属,将山 草放到土地公面前烧火山;每年中秋节舞火龙巡游 村。每年清明节,各姓子孙都要齐集扫墓。
黎飞龙(1925— 1950),志愿军战士,于朝 鲜战场上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 称号。
(资料填报:戚汉生;初稿撰写:戚汉生;总 纂:戚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