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堡村,位于东成镇东北部,距镇政府6千米。 相邻自然村有礼村、余良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年 (1574年),由陆姓人迁入而形成。从珠玑巷逃难 来的陆姓人、梁姓人、苏姓人为感恩当年逃难时, 得到在朝当官的罗贵救助,故取其罗姓为村名罗堡 村。村三面环山,前面与西边是田野,村南有条回 龙河支流,村后有金冈顶山,海拔400米。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 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 第二区礼村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礼村大队;1961 年属东成公社礼村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礼村乡; 1987年属东成镇礼村行政村;1989年属东成镇礼村 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礼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陆、梁、苏姓。陆、梁、苏姓因 南雄珠玑巷胡妃事件逃难,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 年)正月十五扎竹排顺水路南迁,三姓同时在二月 十六到达冈州蓢底(今新会良溪)入籍,各分东西居住,代代相好,续迁分支几次迁至该村。明万历 二年,陆姓从新会良溪迁入该村。梁姓先祖梁怀通 于清乾隆年间从云河村迁入该村。苏姓先祖苏月华 于清道光年间从布辰村迁入该村。另一支梁姓于 1927年,从松塘村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 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370人,其中男性179人, 女性191人;80岁以上7人,最年长者91岁(女); 实际在村人口2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248 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20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兼种 番薯、木薯、香芋、冬瓜、蔬菜等,养殖鸡、鸭、 猪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有 的村民自主创业,承包土地开挖鱼塘,养鸡、鱼。 也有年轻村民外出务工,也有的经商等。村民经济 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经商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玉米、花生。传统食品有煎堆、炒米饼、粽子等。水产品有甲鱼。
乡道Y254线从村边经过。该村1977年通电, 1989年通电话,1996年通自来水,2013年通互联 网,2014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95年建成罗堡 桥。2014年兴建罗堡文化楼、篮球场以及公厕,并 在主要村道路安装了路灯。适龄儿童到位于云河村 的云河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属广府民居,最初的民居是用木条 茅草盖房,到清朝中期,用泥砖、杉木、瓦盖房, 民居坐北向南。再发展为青砖杉木瓦结构的二间二廊房屋,有的青砖、石板包半墙的二间二廊房屋, 每座占地100平方米。传统民居尚存24座,部分已 空置。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楼房。
该村有苏公家塾、梁公家塾,苏姓大石包半墙 的青砖大屋有多座,还有苏家碉楼、梁家水寨,苏 公家塾坐落在村东,梁公家塾坐落在村西。
华佗古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66年拆除, 1983年重建,占地180平方米,是灰沙砖胶瓦结构。 华佗庙(纽冈庙牌匾)、古井保留完好,仍在使 用。农历四月十八为华佗诞。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里 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 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 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中 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 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 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节庆传 统习俗有群英武术醒狮队舞狮助庆,群英粤剧团演 出,还有走“大王”。
梁朗轩(1835— 1865),清朝中期在端州府 科举考试第一名,取得功名秀才。苏鸿草(1851— 1893),在清朝后期在端州府科举考试第一名,取 得功名秀才,当年任职端州府新州兵兴局局长,五 年后辞官,回到新州东路白土村开学堂教书。苏树 忠(1939— 1997),曾任云浮市劳动局局长、云浮 市外经委主任。苏敬兴(1964— ),任肇庆市国资 委副主任。
(资料填报:苏乙森;初稿撰写:苏乙森;总 纂:苏乙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