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榕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榕村,位于太平镇南部,距镇政府约6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阳山村、新榕村。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冯姓迁入而形成。开村时,村侧有一参天古榕树,冠大叶茂而形成,取名榕村。在1958年,因建水库搬迁至现居住位置,仍用原村名榕村。属丘陵地带,依山傍水。处在独石岗山山脉的脚下中端落龙处。主要山岭有屋背山,海拔最高120米。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河村大队;1983年隶属于共成区河村乡;1987年隶属于共成镇河村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共成镇河村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共成镇河村社区;2003年,隶属于太平镇河村社区。

世居村民有冯、苏、黎、梁、盘、赵6姓,第一大姓为冯姓。冯姓,元朝时南迁至英德定居,后迁至高要定居,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从高要迁至该村。盘姓,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从新兴集成杨家宅迁入该村。苏姓,从凤翔里迁至该村。黎姓,从新兴城北郊井料村迁至该村。梁姓,从里洞迁至该村。赵姓从开平大沙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455人,其中男性227人,女性228人;80岁以上有6人,最年长者94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8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7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275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45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瓜菜,种植果树有龙眼、荔枝、黄皮等,兼养鸡、鸭、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务工收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南瓜、丝瓜、番薯、黄皮、龙眼。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松糕、芋头糕、粽子、炒米饼。

县道X483、乡道Y251 从村边经过。1962年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1996年通电话,1998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2年通互联网。有篮球场和礼堂。适龄儿童到位于河村的河村小学就读。

明朝至清朝之初期,村民的民居全部都是用木条、杉皮、茅草盖的草房。清朝中期、用泥砖、杉木、瓦盖房,坐南向北。改革开放后,村民新建楼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些用瓷片张贴墙体。

元宵节走大王的习俗,形成于清朝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元宵走大王。下午1时30分时开始活动,男女老少参加。按照习俗,要先拜过祖先,告知祖先村子里的这一大盛事,接着在鞭炮声中将大王神像从大王屋抬出,一路上舞狮打鼓敲锣,把大王神像抬到搭建好的大棚中安放,在上年添男孩的村民会挂上白花灯或结婚的新娘挂上新人灯。村民前来上香,以祈求村宅平安。无论是村村民还是外来参加闹元宵活动的朋友们,欢聚一堂,共进晚宴。

(资料填报:苏佐添;初稿撰写:冯其芬;总纂:叶秋凤)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