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村,位于东成镇南部,距镇政府1 .5千米。 相邻自然村有楠村、河口坳村。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由罗姓人、付姓人结伴迁入而形成。 因村前有两棵大木棉树,故名棉村。村庄三面环山,村前田野开阔。大岗顶山海拔280米。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 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 二区楠村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楠村大队;1961 年,属东成公社楠村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楠村 乡;1987年,属东成镇楠村行政村;1989年,属东 成镇楠村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楠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罗、付、李、叶、谢五姓,叶姓 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0%。明正德二年,罗姓、付姓 从开平结伴迁来开村。居住九年后,罗姓、付姓迁 回原籍。李姓从江西迁至高要南岸,于明万历十三 年(1585年)从高要南岸迁至都斛村;于清顺治四 年(1647年)从都斛村迁入该村。叶姓于清雍正二 年(1724年)从云河村、县城两个分支迁入该村。 谢姓于清道光年间从丹堞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 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352人,其中男性178人, 女性174人;80岁以上10人,最年长者91岁(女); 实际在村人口256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254 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96人。祖籍该村的香港 同胞26人。
有沙糖橘果场。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 种蔬菜、番薯、芋头等,兼养猪、鸡、鸭。改革开 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年轻村民 外出务工,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建筑业等。村民经 济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经商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玉米、甘蔗、龙眼、冬瓜、香芋、木薯、番薯。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 粽子、糕糍等。
村道与省道S113线相连接。该村1975年通电, 1990年通电话,2003年通自来水,2009年实现村道 水泥硬底化,2011年建设灯光篮球场,2014年通互 联网,2015年安装太阳能路灯。村有一座文化楼, 建于2000年,占地200平方米。适龄儿童到位于古院 村的镇中心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瓦木结构的房屋。 传统民居尚有21座,部分已空置。改革开发后,村 民陆续建了两层及两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 房,均坐南向北。
民国年间,建有一座5层碉楼,高16米,占地约 150平方米,2000年重修。2014年建有村名标志大蜡 石(红字),150厘米×120厘米,坐落在村口。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 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 接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 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 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 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 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生儿育女、动土造宅、各种时节,村民都要用 猪肉、鸡、鸭、糍粽祭拜先祖。
(资料填报:叶千联;初稿撰写:梁文兴;总纂:梁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