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村,位于东成镇东部,距镇政府1.2千米。相 邻自然村有楠村、柳边村、碧塘行政村碧塘村。始 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由董姓人、冯姓人迁 入而形成。因房屋建在一小亭侧,亭与廷同音,故 将村名命名为廷村。该村三面环山,背后有龙山, 海拔150米,村前有鱼塘,村北有东成河。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 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 第二区楠村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楠村大队;1961 年属东成公社楠村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楠村乡; 1987年属东成镇楠村行政村;1989年属东成镇楠村 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楠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梁姓。村中原有董姓、冯姓。明宣 德二年董姓从碧塘村,冯姓从县城高第村,同一年 迁至该村;明天顺年间,董姓、冯姓迁往外地。梁 姓于元代从河南迁至韶关;于明初从韶关迁至新兴 稔村云河村;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梁法积从云河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 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338人,其中男性177人, 女性161人;80岁以上3人,最年长者91岁(女); 实际在村人口23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231 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05人。祖籍该村的香港 同胞12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蔬菜、番薯、 芋头等。兼养猪、鸡、鸭。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 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有的 经商,有的从事建筑业等。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为农 业、务工、经商、建筑业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玉米、甘蔗、龙眼、冬 瓜、香芋、木薯、番薯。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 粽子、糕糍等。
村道与省道S113线相连接。1964年10月在罗 架洞边河流建设的一座双孔石拱桥。该村1972年通电,1996年通电话,2000年通自来水,2014年通互 联网,2014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建设了灯 光篮球场、兵乓球室。适龄儿童到位于古院村的镇 中心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明代至清初,民居是 用木条、杉皮、茅草盖的房。清中期,用泥砖杉木 瓦盖的房,逐步发展为青砖杉木瓦结构的,三间两 廊或五间两廊的房屋,脊梁有灰雕,雕有花草鸟 兽,坐北向南。传统民居尚存22座,部分用来堆放 杂物。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疑土结构楼 房,有的民居用瓷片浆贴墙体,用琉璃瓦盖房顶。
梁氏宗祠,始建于清中期,占地230平方米, 坐北向南。门头上方石板雕有“梁氏宗祠”大字。于1990年重修,仍在使用。
碉楼,建于1925年,两层高约7米。设置三个出 入闸口(东边、西边、更口闸口)。1969年11月原 村分出两部分,一队在下塘洞建屋;二队在双徕洞 建屋,巷道整齐。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 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 接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 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 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 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 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生儿育女、动土造宅、各种时节,村民都有祭 拜先祖。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每逢春节、冬至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糍粽。村中有醒 狮队,喜庆的日子有醒狮队助庆,醒狮贺年。村中 有龙母庙,供奉龙母,每逢五月初八, 八月初八, 村民参与龙母诞期。
村民历来都有扎花灯的手工技艺。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家家都会扎花灯,畅销稔村、东成、 水台、新兴县城等各地。
(资料填报:梁河清;初稿撰写:梁文兴;总 纂:梁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