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岐岭村,位于太平镇南部,距镇政府约8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上山门村、根竹坪村、上岐岭村。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年),由杨姓迁入而形成。因定居占处于岐岭山脚下,故取名下岐岭村。主要山岭有平天山,马林山,村前有一条大河通向共成水库,主要是用来农田灌溉。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凤山大队;1983年隶属于共成区凤山乡;1987年隶属于共成镇凤山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共成镇凤山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共成镇凤山行政村;2003年,隶属于太平镇凤山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杨、黄、梁3姓,杨姓为最大姓。杨姓,明嘉靖三年(1525年)从英德大利村迁入该村;黄姓,梁姓相继分别从怀集、新会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130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55人;80岁以上3人,最年长者85岁(男);实际在村人口60人;农村留守儿童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5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7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水田60亩,旱地50亩,山地300亩。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木薯、番薯、花生、蔬菜,兼养猪、鸡。改革开放后,除经营传统农业外,有的村民养群鸡、群猪、群鸭。部分年轻村民外出经商、务工。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经商收入、务工收入。
传统农产品有稻谷、花生、木薯干片、蔬菜。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香芋糕、粽子等。
有好多棵荔枝树,有80年树龄。
县道X483线从村前通过。1976年通电,1993年通自来水,1997年通电话,2008年通互联网。2010年,兴建了村道,均为混凝土结构,实现村道硬底化。铺砌了村前篮球场,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一座。适龄儿童到位于凤山村的凤山小学就读。
明朝至清朝初期的传统民居,村民是用木条、杉皮、茅草搭盖而成的草房。清朝中期是用泥砖、杉木、瓦结构的泥墙屋,逐步用青砖、杉木、瓦结构建成的房屋,每座是三间两廊或五间两廊的房屋。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用瓷片张贴墙体,用琉璃瓦盖楼顶。清朝期间建起了各宗族宗祠。
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具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有元宵节。每年农历正月上元节,在节前一天,村民在土地神社搭挂灯用的棚,在村的空地上搭一个大的棚,准备放大王神像。上元节这天,年轻的男子跟随舞狮子队、八音班,到桔洞村第二庙迎接大王神像、六祖、观音、先锋仔等神像回到村中搭好的棚坐坛,让村民供奉。要挂灯的(白花灯、新人灯)村民分别把灯挂到土地神坛、大王爷处,摆上供品,上香、烧宝纸、燃烧鞭炮,挂灯主人家宴请亲朋好友来恭贺,亲朋好友会带上礼物来贺喜。后有村民把各尊神像送回第二庙。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1日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其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黄炽(1919——1949),司务员,1949年3月在肇庆狱中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资料填报:黄海友;撰写:谢凤连;总纂:谢凤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