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云林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59045

云林村,位于东成镇东北部,距镇政府18千 米。相邻自然村有小洞山村、松明村。始建于明 洪武元年(1368年),由伍姓人迁入而形成。因此 处群山环抱,洞面开阔,林木茂盛,故定村名云 林村。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 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 第二区三村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三村大队;1961 年属东成公社三村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三村乡; 1987年属东成镇三村行政村;1989年属东成镇三村 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伍、黄、岑三姓,伍姓占村中人 口60%。伍姓南迁至韶关,后于韶关迁至新兴悦塘 村;于明洪武元年,伍云月从上沙悦塘村迁至该 村。同一年,曾在南雄珠玑巷相识的岑云松也迁入 该村。明万历二年(1574年),黄、姚、李、更姓 从开平结伴迁入该村。由于清末,山贼动乱,曾被 山贼烧村,村民四处迁走,姚、李、更姓迁往外地。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300人,其中男性168人, 女性132人;80岁以上7人;最年长者92岁(男); 实际在村人口152人;农村留守儿童2人;生活主 要依靠农业收入149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 148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林业生产为辅, 养殖鸡、鸭、猪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 农业之外,部分年轻村民到外地务工。在2003年, 大量种植砂糖橘,遍及每家每户,继续种植特色水 果,有坚果类、樱桃、百香果。村民经济收入来源 为种植业和务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玉米、甘蔗、龙眼、冬 瓜、香芋、木薯、砂糖橘。传统食品有煎堆、油 角、粽子、糕糍等。

1923年,在村的周边,栽种了带刺的簕竹,形 成绿色屏障,把村围起来,仍保留部分簕竹。

该村1978年通自来水,1989年实现村道水泥硬 底化,1996年通电,2000年通电话,2013年通互联 网。2000年建成生态文明村。新建监球场、垃圾收 集点,建成文化楼、健身器材场所、休闲场所。适 龄儿童到位于松明村的三村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清代民居是用杉木作木 行条,杉皮、黄茅草盖的草房。清末,村民就地取 材,用大泥砖,杉木、瓦盖房,有的是青砖杉瓦结 构的房屋,坐南向北,每四座周边留巷的井字形巷 道。传统民居尚存5座。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 筋混疑土结构、墙体浆贴瓷片的楼房。

址攀即现在四房公屋,建于清末,是青砖杉 木葫芦鼎金字结构。1966年作为东三村学校校址, 1970年校址转到松明村。后改为云林村大队部, 还保留原好。

岑氏宗祠,始建于1929年秋,2005年重修,占 地100平方米,青砖瓦木结构,两偏房一正厅古老大 屋,仍在使用。伍氏宗祠,始建于1991年10月,坐 南向北,占地90平方米,是砖瓦木结构,分两进, 有东西厢房,内设神台、木阁楼。黄氏宗祠,原 址在云林旧村,2000年重建在云林村中,砖瓦木结 构,分两进,外有围墙,内设神台,坐北向南,仍 在使用。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今在村 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 接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 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 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 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 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村民春节插桃花,摆年橘,吃团圆饭,派利 是(红包),开年“人日”舞狮子;元宵节吃汤 圆;清明节拜山;二月十三放新丁炮;中秋节吃月 饼等。

村民在建筑、衣着、饮食、婚嫁、同人际交 往、娱乐、丧葬等方面与相邻地区一样,对财神的 崇拜最为普遍。村民历来有舞狮子助庆的习惯,每 逢婚嫁等喜庆节日都有舞狮图吉祥,过年舞狮采 青。从正月初一至初七同与边村的狮队,进行狮艺 武术交流。

伍堂(1914— 1973),1952年曾任清远县县 长,1964年曾任清远县工会主席。

(资料填报:伍志强;初稿撰写:伍志强;总纂:伍志强)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