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竹坪村,位于太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约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乌蛮村、良岐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李姓迁入而形成。这一片小平原被群山环抱,村民按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取村名富足坪村,后更名为富竹坪村。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白马大队;1983年隶属于共成区白马乡;1987年隶属于共成镇白马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共成镇白马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共成镇白马行政村;2003年,隶属于太平镇白马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温、陈、梁、张5姓,李姓为最大姓。李姓,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从乌蛮村迁至该村;温姓从枫洞迁至该村;张姓从新桥迁至该村;陈姓从开平大沙迁至该村;梁姓从新会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325人,其中男性160人,女性165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8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4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75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15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水田258亩,早地120亩,山地1800亩。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水稻、木薯.番薯,白豆、绿豆等,兼养鸡、鸭、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养业收入、务工收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木薯片、甘蔗、松、杉、青梅。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等。
1976年通电,1982年通自来水,1985年通电话,2010年通电话和通互联网,2015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于2013年,在村背后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礼堂。村有一次性可停100辆小汽车的停车场。适龄儿童到位于莲塘村的白马小学就读。
明朝至清朝初期,传统民居都用石头和大泥砖从事建筑墙体,用木条,杉皮和茅草盖土坯的房子。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的民居,是用坭砖,杉木,瓦盖的房子,逐步改用青砖,五板大石护墙体的房屋,房顶是尾脊草尾梁拱翘,莲花顶座挑,大厅有神台,神台上有雕龙绣凤,百鸟归巢,鸾凤和鸣的雕刻,有两房和小两厢房,厅前一口天井。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安雅号书院,始建于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中用作幼儿园。
瑞凤庙,始建于1985年,先前坐落于村左前方,首建时是坐西向东,5年后又改了坐南向北,后于2011年又迁至村前右边附近空地。
风俗习惯,属汉民族的习俗的沿袭传承。婚嫁殡丧、生儿育女、动土造宅。在传统的节日,村民要买肉杀鸡宰鸭、做糍粽。传统丧葬风俗沿用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如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传统的节日中,比较隆重的是元宵节,自古沿用下来的。农历正月十五做元霄节,此日,全村青壮年,敲锣打鼓,大头仔戏狮子,并八音班迎接大王老爷神像,六祖禅师神像,七祖老爷神像,观音神像,先锋仔就座。村中上午新婚媳妇或添男丁,分别挂新人灯和白花灯,并宴请亲人,亲戚朋友庆贺。
(资料填报:李燕丽;初稿撰写:戚旭桂;总纂:戚旭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