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山塘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山塘村,位于太平镇南部,距镇政府11.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开平市岑村、大塱村、岗根咀村。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李姓迁入而形成。因聚居的地形似塘窝,后来李姓迁入后,在村中挖了三口鱼塘,而取名山塘村。村的西面有东水河,自南向北流至村金钩嘴,与西水河汇合,流入共成河。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三区;1958年隶属于共成公社大塱大队;1983年隶属于共成区大塱乡;1987年隶属于共成镇大塱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共成镇大塱管理区;1999年隶属于共成镇大塱行政村;2003年,隶属于太平镇大塱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苏、梁3姓,李姓为最大姓。3姓均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先后在县内沙村、罗陈等地迁至该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800人,其中男性380人,女性420人;80岁以上14人,最年长者91岁(男);实际在村人口40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94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400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人,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木薯等,果树有龙眼、荔枝、黄皮、青梅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外,随着凉果业的兴起,部分村民大量种植青梅,有一部分村民建凉果厂,有不少村民在凉果厂务工,年轻的村民从事凉果供销,也有村民外出务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种养业收入、凉果业收入、务工收入。

传统农产品有青梅、龙眼、荔枝、黄皮、木薯干片。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等。

1976年通电,1982年通自来水,1997年通电话,2005年通互联网。2007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建有垃圾收集站和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适龄儿童到位于曲石村的大郎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房屋坐东向西。清朝初期,传统民居是用木条、杉皮、茅草搭盖的草房。民国年间,是用石头砌墙、搭泥砖、杉木、盖瓦的泥砖屋,坐南向北。逐步发展是舂墙土房,杉木、瓦结构,上下座三间房屋组合而成的平房。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墙体有的批石米、有的贴马赛克、瓷片,房顶盖琉璃瓦,室内地面有的铺地砖、有的用水磨石米、有的用瓷砖或用大理石铺设。

传统婚嫁习俗,其过程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安床、接亲与送亲,拜堂和吃双蛋等礼俗。传统丧葬风俗,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村民去世后一律禁止土葬,实行火葬,但其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每年元宵节苏姓族人于正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李、梁姓族人于二月十四至十七日举行接大王、龙母神像等的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947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由刘良荣负责发展新兴的武装战斗、组建了武工组,1947年10月武工组活动到山塘村进行革命宣传,并经常活动于东水大郎,曹田一带、为开辟共成游击区打下基础。1948年上半年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组织农会和民兵组织。

1948年5月山塘农会成立,会长苏祥、副会长梁日爱、苏天桂、委员李万庆。同年6月山塘民兵组织成立。参加民兵的共有30多人,队长李万庆、副队长苏天桂。1948年10月青年李榕桂、李炳三加入了七团珠江连。

1949年2月中共新兴县东区区委成立,崔学文任区委书记,区委委员谢冰缪章明。

1949年3月广阳支队第七团两个主力连先后上调,连队由地方中队升格组建,东区第一、二中队组建为七团珠江连,连长陈文仁、副连长莫芳、指导员黎琨。

1949年4月下旬,东水乡人民政府成立,乡长林炳,副乡长黄木生。

1949年4月26日,新兴县人民政府在山塘宣布成立,县长杨子江、副县长刘良荣、县政府秘书为张予。

1949年7月,东区总农会在山塘村召开代表会议,到会70多人,代表东区30个村庄的农会,会议总结农会前段工作。明确今后继续进行减租减息,为解放新兴而斗争。

1949年7月12日,国民党省保警。县自卫大队共600多人到山塘一带扫荡,抓走群众苏乃钧,苏乃广、李戊养,杀害了农会长苏祥,对李戊养严刑拷打,逼他供出武工组下落,抢走多头耕牛及其他财物。

2011年新兴县人民政府旧址被列为二级文物保护。2011年9月被设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新兴县革命斗争史展览室。

(资料填报:李绍养,初稿撰写:李绍养;总纂:李绍养)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