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布辰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布辰村村貌(摄于2019年,布辰村委提供)

布辰村,位于稔村镇北部,距镇政府5.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上大田村、红阳村,布夏行政村布夏村、新村表村,皮村行政村皮村。始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由谭姓人迁入而形成。村庄由零星分散的寒水村(新屋背)、吴家庄、坩页村等合并而成,初称“布成村”,后改称布辰村(因新兴方言“成”与“辰”同音)。

元代,属新州东路。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布辰大队;1983年属稔村区布辰乡;1987年属稔村镇布辰行政村;1989年属稔村镇布辰管理区;1999年属稔村镇布辰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谭、李、莫、苏、廖五姓,苏姓占全村人数的30%。谭姓于元至治元年南雄珠玑巷迁到布辰村,形成该村最早的村落。李姓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从中原南迁自珠玑巷再迁入布辰村。莫、苏、廖三姓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结伴从开平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2300人,其中男性1145人,女性1155人;80岁以上61人,最年长者99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4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445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85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80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35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4人,主要分布在越南、新西兰、巴西。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番薯、茶树、桑树、蔬菜等,兼养鸡、猪、鱼等。改革开放后,村民除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农业、务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番薯、茶叶。水产品有鲩鱼、鳙鱼、鲢鱼。特色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濑粉。

该村有“新兴种茶之乡”之称,是新兴种茶发源地之一。

该村有“小丝绸之路”之称,因各家各户自己种桑树养蚕、纺纱制作衣服。

S113线省道从村西经过。该村1985年通自来水,1992年通南方电网,1993年通电话,200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11年通互联网。2012年10月建了新牌坊,1999年8月建成了文化广场。村中建有医疗卫生站一所,建了村委办公大楼一幢。

布辰小学,建于1949年。学生为来自布辰行政村各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6个年级6个班,在校学生202人,教师11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用砖瓦木建房,每座占地70—90平方米。传统民居尚存56座,部分有人居住,部分已空置。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莫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是砖瓦木结构。苏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是砖瓦木结构,建筑面积965平方米,后楼保持原貌,1982年重修。报国寺,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内有观音菩萨、华佗。农历四月十八为“华佗诞”。

苏、李、莫三大姓族谱都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写的。其中,苏氏族谱由苏添英撰写;李氏族谱由李卓然撰写;莫氏族谱由莫拾——撰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婚嫁殡丧、生男育女、动土造宅以及各种时节,村民买猪肉,杀鸡、鸭,用汤圆、粽子祭祀先祖。

1948年9月30日,广东保警十四团一营一个加强连120多人,从新兴开往高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属的广南军分区布置直属山东连、警卫排、广阳支队陕西连、新高鹤总队广东连、高明边区部队湖南连,共300多人,在布辰岭下高明属塘面村处伏击敌人。从上午9时15分发起攻击,到11时零五分伏击战胜利结束。此战毙敌连长级以下26人,伤敌20人,俘敌72人,缴获轻机枪9挺,步枪、冲锋枪76支,枪榴弹筒7支,手榴弹200多枚,子弹3000余发,军用物资一批。解放军牺牲3人,负伤2人。布辰岭大战获全胜。

莫钜锋(1932—),曾任某军区空军教导。莫才举(1933—),北京矿冶研究院院士。李才立(1949—),曾任深圳市工商局沙头分局局长。苏培芬(1962—),曾任云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子汉(1967—),曾任云安县副县长。

(资料填报:苏添英;初稿撰写:苏德伟;总 纂:苏德伟)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