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皮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皮村村貌(摄于2019年,皮村村委提供)

皮村,位于稔村镇北部,距镇政府约10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北鹤村,布辰行政村上大田村、红阳村、布辰村。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由廖姓人迁入而形成。由于地处县和镇的边缘,边缘者“皮”也,故取名为皮村。村前东边有一小河。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皮村大队;1983年隶属稔村区皮村乡,1987年属稔村镇皮村行政村,1989年属稔村镇皮村管理区,1999年属稔村镇皮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廖、麦、伍、叶、陈、李六姓,伍姓占全村人口的84%。相传于明宣德二年廖姓人开村。南宋宝庆年间,麦姓先祖麦道光迁至高明区版村,其后裔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从高明版村迁入该村。伍郁初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从台山斗洞迁到该村。叶姓于1913年从东成云河村迁入该村。李姓于1915年从东成都斛村迁入该村。陈姓于1916年从大稳村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291人,其中男性670人,女性621人;80岁以上37人,最年长者9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808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804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483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40人。

1967年建起了皮村水库。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番薯、水果、蔬菜类等,兼养鸡、鸭、猪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农业、务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番薯、柑、橙果等。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濑粉等。

省道S113线从村东经过。该村1983年通电,1984年通自来水,1992年通电话,2011年通互联网,2012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03年建成牌坊,入村对联“皮居南粤山乡隐凤勤展翅,村住筠洲宝地藏龙常吐珠”。出村对联“皮居前辈换醒千年沉睡宝地,村住后裔猛绘万代幸福鸿图”。2003年新建皮村村委办公楼,并建有篮球场。2013年安装路灯,2014年建垃圾收集池。

皮村小学,建于1948年。学生为来自皮村行政村各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有4个年级4个班,在校学生67人,教师6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坐西向东,是砖瓦木结构的房屋,青砖房屋与泥砖房屋各占一半,有一座连扯二座的青是砖瓦木结构,称之为七星伴月,分前后两座,左右各为厢房。传统民居尚存14座,已空置或堆放杂物。改革开放后,村民们逐步建起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伍氏宗祠,始建于清初,重修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占地240平方米,是砖瓦木结构,两进式。门前刻有永久的对联“胥山世泽,绿围家风”。祠堂是供奉先祖、兄弟议事餐饮地方。麦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120平方米。村南建有绽应田庙,占地4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重建于1989年,内有大王、观音、关帝。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村民们都到庙祭拜。

该村历来有新生男丁开灯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一挂花灯(即庆上元),凡是在上一年出生的男丁的主人,在正月十一必须在宗祠门楼挂花灯,并设灯宴,请亲戚朋友前来庆贺。花灯在正月十一开始至正月十五晚上十二时止,每天都要添油点灯,十五日晚上十二时后下灯。

叶沃森(1942—),曾任云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麦锦辉(1948—1974),消防队班长,于高要县因公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伍沛林(1951—),1987年当选为省人大代表。伍伏开(1953—),曾任云浮市民政局副局长。

(资料填报:伍乃桐;初稿撰写:麦惠森;总纂:伍乃桐)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