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鹤村村貌(摄于2019年,皮村村委提供)
北鹤村,位于稔村镇北部,距镇政府约1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皮村、上大田村,布辰行政村红阳村。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叶姓人迁入而形成。因村坐落香山山脉,地形酷似仙鹤向北飞,而取名为北鹤村,曾用名高原村。村庄位于新兴县、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区三地交汇点,香山山脉的西南边,有长坑山脉、尖岗山。
清代,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皮村大队;1983年属稔村区皮村乡;1987年属稔村镇皮村行政村;1989年属稔村镇皮村管理区;1999年属稔村镇皮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姓氏有叶、彭、邱、曾、梁、陆姓;叶姓居多,叶姓从江西吉安迁至广东新兴;于清顺治十五年,从新兴县城迁至该地。彭姓从江西吉安迁至广东揭阳,元末从揭阳迁至新兴簕竹;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从新兴簕竹迁至该村。邱姓从湖南迁至广东高要,再从高要迁至簕竹红光,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从簕竹红光迁至该村。曾、梁、陆三姓均于1917年结伴从鹤山迁至该地务工,并落户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483人,其中男性260人,女性223人;80岁以上12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89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28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94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柑橘、黄皮、荔枝、龙眼、蔬菜等,兼养鸡、鸭、猪等。改革开放后,除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农业及务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番薯、柑、橙、黄皮、荔枝等。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濑粉。
村道与省道S113线相联通。该村1980年通电,1984年通自来水,1988年通电话,2011年通互联网,2012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文体设施有篮球场。适龄儿童一、二、三年级前在皮村小学就读,四、五、六年级在布辰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坐北向南,聚落呈块状分布,是砖瓦木结构,每座占地80平方米。以三间两廊的单头座为多。传统民居尚存29座,大部分空置或堆放杂物。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靖安乡北鹤村小学旧校,始建于1949年。村礼堂(文化室)始建于1968年,是砖瓦木结构,现作为村民聚会场地。
彭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占地120平方米,重修于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福安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占地25平方米,重建于1997年,供奉大王。每年农历三月十三为大王诞,村民到庙祭拜。
村民历来有新生男丁开灯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为挂花灯日(即庆上元)。凡是在上一年出生的男丁的家庭,在正月十一日必须在宗祠门楼挂花灯,并设灯宴请亲戚朋友前来庆贺。花灯在正月十一日开始至正月十五晚上十二时止,每天都要添油亮灯,十五晚上十二时后下灯。
1944年12月,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鹤交通情报医疗站在叶六家中秘密成立。1972年,稔村人民公社将原在稔村中学校内的纪念碑迁建于北鹤村打锣仄山。
叶六(1883—1945),常以卖木壳,从事牛贩子或外出做生意为掩护,经常活动于县城、高明、合水、高要、开平等地,开展身为交通联络站站长职务的活动。他为抗日部队侦探敌情,搜集情报,传递信息。又多方筹集资金,购买药品、粮食、生活用品,供给部队和伤兵站医疗。1945年于稔村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陆北水(1909—1945),1945年1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任三团三连三排机枪手。1945年9月,改任北鹤交通站、伤兵站站长,同年12月被敌秘密杀害。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梁桂华,(1931—),曾任广州市园林局副局长。叶木伙(1938—1985),1979年任深圳市福永县副县长。
1981年,该村被授予抗日革命老区的称号。
(资料填报:叶国养;初稿撰写:叶国养;总纂:叶国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