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碧塘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碧塘村村貌(彭正凤摄于2019年)

碧塘村,位于东成镇东部,距镇政府约0.6千米。东有坩村、白土行政村白土村,南有布乾行政村布乾村、楠村行政村楠村、廷村、西有古院行政村古院村、柳边村,北有云河行政村云河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董姓村民迁入而形成。因定居点处于一口大池塘旁,且塘水碧绿,故取名为碧塘村。村庄邻近是圩镇,地势较平坦开阔。附近的饭盖顶山海拔90米。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称为稔碧乡,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碧塘乡;1958年属稔村公社布乾大队;1961年,属东成公社布乾大队;1972年属东成公社碧塘大队;1983年属东成区碧塘乡;1987年属东成镇碧塘行政村;1989年属东成镇碧塘管理区;1999年属东成镇碧塘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叶姓、彭姓。村中原有董姓、曹姓、赵姓、冯姓。董姓于元初从河南迁到江门新会;于明洪武二年从江门新会迁到碧塘村;曹姓于元初从江西迁到鹤山更楼,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鹤山更楼迁到碧塘村。冯姓于元初从南雄迁到恩平,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从恩平迁到碧塘村。赵姓于元初从韶关迁到鹤山,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从鹤山迁到碧塘村。以上四姓后来全部迁出,迁出时间不详。彭姓从顺德龙江迁到陇塘;彭昆辅一家数口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再迁到碧塘,成为最大姓。叶姓于元初迁到福建嘉应州;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从福建嘉应州棉村迁到碧塘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62人,其中男性560人,女性602人;80岁以上36人,最年长者101岁(女);实际在村人口782人;农村留守儿童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78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38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3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村民兼种番薯、木薯、芋头等,兼养鱼、鸡、鸭、猪、牛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村中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村民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番薯、木薯、香芋、冬瓜、豆角、白菜、芥菜等。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濑粉等。

省道S113线从村边经过。1969年村集体建造发电站,全村通电。该村1984年通电话,2009年通自来水,2013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15年通互联网。1994年建碧塘大桥,1996年建碧塘行政村办公大楼。2003年兴建村水泥道路,村道安装路灯。2012年,村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建成,新建见龙亭污水处理池等基础设施。2015年,办公大楼扩建加层,把过河至双八闸的路段改造成水泥混凝土结构公路。适龄儿童到位于东成圩的东成镇中心小学就读。

村边有棵百年树龄的榕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原民居是用木条、杉皮、茅草盖房,到清朝中期是用泥砖、杉木、瓦盖的平房。改革开放前,民居为青砖杉木瓦结构的三间两廊的民居。传统民居尚存6座,已空置。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部分用瓷砖贴墙体。

彭氏宗祠约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占地约230平方米,2015年修复。彭氏宗祠对联:“诗书世泽,信好家风”。智广公宗祠,大门口对联“诗书世泽,信好家风”,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占地360平方米。智奇彭公祠,建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占地230平方米,大门口对联“源流西陇,绩著建宁”。智清公宗祠,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占地216平方米,大门口对联“陇西世泽,柱下家风”。

上坊有两口古井,一口在井头巷处,另一口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前侧。村下的坊也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篮球场方处,一口在彭津大屋门口地。村中有武举人彭博飞、彭浩、彭天申的练武石头五块。

每年八月初三为六祖诞。村民到回龙禅院祭拜。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里逐渐少见,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送亲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习俗有每年正月初一、初二舞狮拜年。重阳节,村中乡贤肪热心人士捐资举办敬老活动,宴请村中年老长辈欢聚一堂。彭善亨(生卒年不详),字嘉会,洪武二十八年贡生,升河南布政司参议,通奉大夫。彭智奇(生卒年不详),字燧,明正统十一年贡生,任福建省建宁府学政堂教授。彭元(生卒年不详),明正德五年岁贡,任浙江省杭州府昌化县教谕,被誉为父子学博。彭德裕(生卒年不详),赐赠奉政大夫,福建司郎中。彭载业(生卒年不详),诰赠奉政大夫部,福建司郎中。彭茂春(生卒年不详),岁贡生,授修职佐郎。彭津,字济之,号崑源,别号龙川,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举人,初任大兴县(今北京市南部)教谕,升保定府教谕,后历任国子监监丞、户部主事员外郎、福建清吏司,后任户部郎中。因为在朝中任职时政绩卓越,所以受到皇帝嘉赏,被封为“一品夫人二品官”。后来,彭津告老还乡,凡路过该村的地方官员都进村拜见。彭津将原来过河的桥上重新改建成高拱桥,桥的两头没有台阶上桥面,这样一来,进村官员过桥时就无法坐桥,必须下马落轿步行,就等于拜见了。自此,大家都把这座桥称为“夫人桥”。彭博飞(生卒年不详),武举人,恩赏赐七品顶戴通利陆路把,例授武信骑尉。彭志湘(生卒年不详),太学生,举人,赐赠文林郎,陕西延长县知县。彭念祖(生卒年不详),彭津曾孙,字延治,举人,覃恩敕赠修职郎,任石城县教谕,晋赠文林郎,后任延长县知县。

彭朝楫(生卒年不详),字作舟,号济川,举人,赐赠修职佐郎海康县儒学。彭浩(生卒年不详),字云广,清乾隆丁酉科武举人。彭湛(生卒年不详),字云洁,号瑶池,清嘉庆庚申恩科举人,初任石城县教谕,调儋州,新宁、英德,后任延安府延长县知县。彭彰润(生卒年不详),清嘉庆丁科钦赐副榜又癸酉科钦赐举人。彭先开(生卒年不详),岁贡生例授修职佐郎。

相传光绪年间,碧塘村举人彭俊良(生卒年不详)在海康、徐闻一带教学,到了退休年纪在家享受晚年。有一天,举人彭俊良教过的七八个学生一起去碧塘村探望彭老师,午饭时正遇倾盆大雨,满屋水漏,师生打着雨伞吃饭。同学们亲身经历过老师这样的生活环境,于是在返家的路上商议,决定筹资建造一间好的屋子(现碧塘村双坊大石屋)给老师。学生之中有做官的、有经商的,其中有一个就任肇庆府府台的学生,号召全体同学要踊跃捐款,并筹集了很多资金。经过一年多时间,房屋终于建设好,剩余的钱还好多,老师便想把剩余的钱退给学生们,学生们得知消息后说:“剩余的钱不要退给我们,老师您可以买田置地解决日后生活”。这样,彭俊良老师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过得很好。这故事令人很感动,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慈禧太后亲自挥豪“孝廉方正”(2012年遗失)四字赐给彭俊良老师。彭宜德(生卒年不详),处县分司军功六品。彭天申(生卒年不详),武举人,武略骑尉,获得云骑慧称号,在清光绪二十四年的一场战斗中屡立大功,皇上赐给牌匾“奉政大夫通奉大夫父子学博奉直大夫孝廉方正”,以示嘉奖。此匾放置在双八祖屋。彭子洪(1927—2007),曾任广宁县副县长。彭长兴(1928—2006),曾任珠海县代县长。

(资料填报:彭正凤;初稿撰写:彭正凤;总纂:彭炳棠)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