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良田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良田村村貌(杨敏钰摄于2018年)

良田村,位于水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红新村,鹤山市浦塘村,杜村行政村杜村,新江行政村龙更村、新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由陈姓人迁入而形成。因村周围土地平整肥沃,水源丰富,山林茂密,适宜居住,故取名为良田村。村中山间谷地、河流小溪围绕村前。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良田大队;1959年属水台公社良田大队;1983年属水台区良田乡;1987年属水台镇良田行政村;1989年属水台镇良田管理区;1999年属水台镇良田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陈、黄、邓三姓,陈姓为最大姓。陈姓宋末迁至福建定居,元代迁至南海;陈道广于明成化二十三年,从南海迁至该村。黄姓和邓姓是亲戚,一同从开平马岗迁至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580人,其中男性302人,女性278人;80岁以上13人,最年长者103岁(男);实际在村人口396人;农村留守儿童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93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84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80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玉米、冬瓜、蔬菜等,兼养少量的牛、猪、鸡、鸭。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部分村民承包土地,办种植场,种植沙糖橘、蔬菜,部分村民养猪、鸡、牛、塘鱼等,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和务工。村民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粉葛、冬瓜。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香芋糕等。

县道X463线从村边经过。该村1978年通电,1987年通自来水,1989年通电话,2005年通互联网,2008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

良田小学,建于1995年,学生为来自良田村、红新村、岗尾村、谷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该校设有6个年级共3个班,学生57人,教师6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民居大部分是泥砖墙架杉木盖瓦的平房,每座占地30平方米。也有一座三间的平房,坐西向东。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有石板屋24座,石板祠堂一座、石板书房一座,是良田陈氏第十一世祖陈大伦所建的,有石刻陈大伦名字做界碑。

有南、北、中三座宗祠。南边一座是先祖至十一代祖先的陈氏宗祠,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于2003年,占地400平方米。北边的宗祠为陈学典宗祠,建于清中期,占地218.5平方米,于2009年重修。村中间的为陈公耀纲祠,建于清中后期,占地92平方米,于2008年重修。三座宗祠仍在使用。镇南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于2003年,供奉各家各户的祖先牌位。

每逢春年、传统节日、婚庆嫁娶等,村民们到此祭。农历正月初十,村民把庙里的“大王”接回村祠堂门口前,供拜祭,烧三炮等。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送亲、设酒席请客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的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

“围官夹”以前在祠堂前竖起,每块石高1.8米,宽0.5米。石刻有“进贡省”。这是纪念陈卓汉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6年)考取朝廷功名。

陈中华(1938—),曾任新兴县委常委、纪检书记。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1944年是共产党游击队活动基地,成立了游击队的联络站,站长陈光。1947年,粤西(新高鹤游击队)江友团长黄海、黄仕冲曾带领高明一支队伍到该村,驻扎在该村陈氏宗祠。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