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大田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大田村村貌(杨敏钰摄于2018年)

大田村,位于水台镇中部,距镇政府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贵栈村、讯地村、龙更村,杜村行政村杜村,六乡社区高地村。该村原为合河公社大田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5年),由梁姓人迁入而形成。原址因1973年建合河水库搬迁到现址。村前农田多,视野宽阔,故取名下大田村,后更名为大田村。1973年建合河水库,属水浸区,搬迁到水台新江后,原水台干校二连使用的山林土地划归该村村民所有。原定居点虽属山地,但溪流多,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原属合河公社木坪大队。1973年因水库建设由县政府安置搬迁至水台新江大队,仍称大田村,属水台公社新江大队;1983年属水台区新江乡;1987年属水台镇新江行政村;1989年属水台镇新江管理区;1999年属水台镇新江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梁、曾、陈、潘、谭五姓。梁堦于清嘉庆十九年从里洞湴山村迁至原大田村;道光十四年(1835年),一户梁姓人家从上沙凤翔里迁至该地定居。道光十八年(1839年),梁启文、梁达文、梁耀文、梁钊文四兄弟从里洞高田村迁至原大田村。清末,另一户梁姓人家从里洞长滩村迁至原大田村。陈姓祖公陈汉公一家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从狗木坑村(今六祖镇高溪村)迁居至原大田村。潘姓祖公潘土长公于清末,从官洞村迁居至原大田村。谭姓祖公谭公祐于清末从里洞蕉麻坪村迁居至原大田村。清嘉庆年间,曾元通从阳春北楼村迁居至新兴合江乡水浸坑(今合河水库库区内);1912年曾元通玄孙曾龙辉从水浸坑迁至原大田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351人,其中男性191人,女性160人;80岁以上10人,最年长者88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93人;农村留守儿童1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28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58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也种蔬菜等,养少量的鸡、鸭、牛、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的种养业生产之外,部分村民承包土地,兼种花生、姜、荔枝、鸡心黄皮等,也有村民经商外出务工。村民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荔枝、姜。传统食品有煎堆、粽子、碱水粽、香芋糕,牛腩粉。

县道X869线从村边经过。该村1990年通电话,1995年通自来水,2000年通电,2008年通互联网,2013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适龄儿童到位于水岭村的镇中心小学就读。

1973年村庄搬迁至水台后,由县政府安迁办统一在新址建起了48座砖瓦木结构的民房和村集体会堂,民宅坐东向西。改革开放后,村中不断新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至2015年,全村新建二层以上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50多座。各姓氏还自筹资建起小宗祠。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送亲、设酒席请客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

传统节日习俗有春节团聚、元宵节挂灯、清明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元节祭拜、中秋节赏月、冬至包粽子等。新居进宅、孩子满月、挂灯、男婚女嫁、长者大寿和丧礼等都会举行仪式。农历正月挂花灯,即某个家庭在上年添了个男孩,在春节后必须挂花灯,俗称开灯,设“灯宴”邀请亲戚朋友共同祝贺。

该村是新兴县革命老区村。1943年1月,粤西纵队所属一支30多人的武装队伍进入下大田村,在村发展革命力量,并建立了抗日据点。在村成立了农协会、农会。村民积极加入抗日队伍开展抗日斗争,为抗日武装队供给粮食、采草药救治武装队伍的伤病员,村民自觉为部队传递情报,保存了抗日武装力量。1945年10月,村民协助解放军突围,在为解放军突围中,有的村民献出了生命。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