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龙更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龙更村村貌(杨敏钰摄于2018年)

龙更村,位于水台镇中部,距镇政府3.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良田村、大田村、讯地村、杜村行政村杜村、彭山行政村沙田村、新江行政村新村。该村为原合河公社龙更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区姓人迁入而形成。因村后山有一龙脉经过一条小路,“路”者,文言词曰“径”,后人用其谐音字称作“龙更”,得名为龙更村。1973年因建合河水库受淹,故迁到水台镇原“五七”干校旧址,人们认为原村名有吉祥之意,故沿用原“龙更村”之名。地势东高西低。

原属合河公社木坪大队。因是水库淹没区,1973年由县政府安排搬迁至水台原“五七”干校旧址,属水台公社新江大队;1983年属水台区新江乡;1987年属水台镇新江行政村;1989年属水台镇新江管理区;1999年属水台镇新江行政村。

世居村民只有区姓,区姓先祖于明万历三年,从新兴里洞石窝村分支迁至上大田定居建村。因建合河水库,1973年,村民从合河公社搬迁到水台新江,新建龙更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96人,其中男性103人,女性93人;80岁以上1人(83岁,女性);实际在村人口164人;农村留守儿童2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4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32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3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蔬菜等农作物,养少量的鸡、鸭、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部分村民承包土地,兼种花生、姜、荔枝、石硖龙眼等。也有村民经商外出务工。村民收入来源为农业、务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荔枝、姜。传统食品有煎堆、粽子、碱水粽、香芋糕,牛腩粉。

县道X869线从村边经过。该村1990年通电话,1995年通自来水,2000年通电,2008年通互联网,2013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先后建成了文化楼、篮球场,安装了兵兵球台、木马仔等健身设施。适龄儿童到位于水岭村的镇中心小学就读。

1973年,该村从合河公社木坪大队搬迁到水台公社新江大队,由新兴县搬迁办统一建成砖木瓦结构的平房,坐东向西。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建成红砖、钢筋混疑土结构楼房,有的用瓷片贴墙体,用琉璃瓦盖房顶。村中有区氏宗祠一座。

成亲前的礼节有媒妁、见面、查亲论八字、过小礼、过大礼、安床、派请帖、送贺礼、备嫁妆等,成亲正日礼节有上头、迎亲,次日的礼节有新娘向家公、家婆请安、回门、拜祖、剥鬓、宴请新女婿。成亲一段时间后的礼节有宴请岳父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逐步与时俱进,不断简化。

每年除夕,村民们在门口贴上“丁财两旺”“丁财贵寿”等吉祥对联。农历新年小孩们去各家各户拜年,向主人家讲“身体健康、恭喜发财、出入平安”等之类的吉祥话语,主人家便派发一封利是。春节舞狮拜年。元宵节挂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元节祭拜,中秋节赏月,冬至包粽子等。新居进宅、孩子满月、男婚女嫁、长者大寿和丧礼等都会举行仪式。农历正月十一挂花灯,即某个家庭在上年添了个男孩,在春节后必须挂花灯,俗称开灯,设宴席邀请亲戚朋友共同祝贺。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