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彭山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彭山村村貌(杨敏钰摄于2019年)

彭山村,位于水台镇西部,距镇政府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沙田村、水母塘村,奄村行政村新合村、奄村,棠下行政村棠下村,开平白村。彭山村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蓝姓人迁入而形成。明末,蓝贤以流动养鸭为生,由于居住地形象一只鹏鸟,周边三山相抱,故命名为鹏山村,后人取其谐音“彭山村”。村侧有托盘顶山,托盘顶山地处新兴、开平、高明三县交界地,海拔600米。

清代,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彭山大队;1959年属水台公社彭山大队;1983年属水台区彭山乡;1987年属水台镇彭山行政村;1989年属水台镇彭山管理区;1999年属水台镇彭山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只有蓝姓,蓝姓先祖于元代初南迁至福建嘉应州;明初从福建嘉应州迁至广东英德石角村;于明天启元年从英德石角圩乌了髻迁至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330人,其中男性685人,女性645人;80岁以上182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7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73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58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80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甘蔗、花生、蔬菜等,兼养少量猪、鸡、鸭。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部分村民承包土地,开挖鱼塘养鱼,也有村民建种植场,种植荔枝、沙糖橘,也有村民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农业、务工、商业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黑皮冬瓜、粉葛。传统食品有腌制梅菜、煎堆、油角、粽子等。

1980年开始,从原有2个自然村扩建多了4个自然新村(东园新村、北园新村、文园新村、大园新村)。在村组的统一规划下,各自然村摆布象个“田”字,建设有序,巷道整齐统一,布局合理。

县道X869线经过村边。该村1981年通电,1989年通自来水,1997通电话,2005年通互联网,2006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68年,建起了彭山村礼堂,后也建起了学校、市场、医疗站、篮球场。

彭山小学建于1938年。1998年,村民集资30万建了两层八室的教学大楼,学生为来自彭山村、沙田村、水母塘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6个年级3个班,在校学生63人,教师6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明代,先祖公们初次搬迁至该地居住,先选址在康埠里的小山丘上定居,民居是泥砖墙,架杉木,盖瓦的单间小屋。用40座小屋连接成正方形围墙防避外人、土匪入村掠抢。后来人口增多,居民建到居仁里长春里,开始使用青砖砌墙,架杉木、瓦盖顶,有部分房屋是用石板砌墙脚,山墙是镬耳形称托。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至三层楼房,有的墙体贴瓷片。清代,建有一座蓝氏宗祠,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内墙有雕龙有凤。还建有一座占地120平方米的世德书室和一座占地100平方米的家祠。三座古屋尚在使用。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送亲、设酒宴请客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每逢婚姻嫁娶、生儿育女、动土造宅、各个时节,村民买猪肉或杀鸡,用糍祭拜。

该村编有蓝氏族谱,每隔20年重新修辑一次。蓝廷元(生卒年不详),清代举人,获得的牌匾仍在村中。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