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村村貌(摄于2019年,岑村村委提供)
岑村,位于稔村镇最南端,距镇政府16千米。处于新兴县与开平市交界,相邻自然村有梨院村、小雄村、开平黎塘村,坝塘行政村仙人坪村、新岗村、龙湾村,北降行政村簕竹塘村。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李姓人迁入而形成。因村庄水口庙所供奉有“岑姓大王”,故名岑村。村边有岑村河为常年河。
1916年,曾属新兴县与恩平县共同管辖。1957年,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将属恩平县管辖鹤州乡部分划归新兴县稔村区管辖;1958年将属恩平县鹤州乡管辖范围划归开平县和平乡管辖;1959年属稔村公社岑村大队;1983年属稔村区岑村乡;1987年属稔村镇岑村行政村;1989年属稔村镇岑村管理区;1999年属稔村镇岑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张、梁三姓。明天启元年由李姓十四世茂荞、茂榴兄弟从开平马冈作水村迁 居于此。张德贤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从原开平县龙胜张桥长间村迁居于此。梁姓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从开平马冈迁居于此。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568人,其中男性313人,女性255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7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6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98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3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木薯、 番薯、蔬菜等,兼养鱼、鸡、牛、猪等。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务工、农业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甘蔗等。水产品有鲩鱼、鳙鱼、鲢鱼。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香芋糕、濑粉等。
县道X534线(稔岑公路)从村旁通过。该村1976年通电,1993年通电话,1995年通自来水,2011年通互联网,2011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道旁安装路灯,种上绿化树。2012年,村中建成了广场,内设乒乓球场、灯光篮球场。2014年底,建成4000米长农田灌溉水渠。村中垃圾定时清运。适龄儿童到位于坝塘村的兴育学校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部分是泥砖瓦木结构,部分是青砖杉木瓦结构的房屋,每座占地75平方米。传统民居尚存61座,大部分已空置。改革开放后,村民陆续在旧村的西边、北边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村东、南、西、北处建有碉楼各一座,碉楼与碉楼之间种簕竹连接,形成簕竹围墙,把村包围住,只留有几个闸口用于出入,可以起到防御土匪入村抢掠。
仁轩张公祠,始建于清代中后期,1980年重修,2013年重建;德贤张公祠,始建于清代中期,1985年重修,保持完好;子盛李公祠,始建于清代中期,于2011年重修,保留有清代所制的木制先祖牌位;胜一梁公祠,始建于清代中期,1992年重修;梁公祠,始建于清代后期,保持完好。
岑村河上有石板桥,据说是建村时所建,已有五百年历史。村东南面的石澜庙(亦称水口庙)一座,为清代庙宇建筑,占地5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已毁坏。
传统丧葬风俗沿用中原的传统,比较简单,原来以土葬为主。2000年8月1日起,全县禁止土葬,处理丧葬一律实行火葬。
村民对婚嫁丧葬、生男育女、动土建房、时节诞期极为重视,都会杀鸡、买肉,用粽子祭先祖。 另有接送“土地公”的习俗。正月初八晚7点多,醒狮出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到土地庙接 “土地公”回各姓的宗祠供奉;正月十六晚再以同样的方式恭送“土地公”回土地庙。
1930年,村中成立联庆堂狮子武术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政府组织的在尖石圩召开的宣传大会上,联庆堂狮子武术队精湛的表演,对宣传工作起到极大的帮助。1950年,平新曲艺队(后改 名为平新粤剧团)成立,演出古装及现代粤剧等, 在恩平、开平、新兴及各乡村演出,曾凭《拜月记》摘取县文艺汇演桂冠。
贡生张仕泰(生卒年不详),清代在端州任职,获张之洞题赠“文魁”;张四达(生卒年不详),因医朮高超,获赠“国医”称号;民国时期,张耀铭(生卒年不详),曾任职台山县长,追随孙中山革命。
(资料填报:李华清;初稿撰写:李华清;总纂:李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