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降村,位于稔村镇南部,距镇政府约1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簕竹塘村、岭咀村、茶园村,坝塘行政村坝塘村、陈河村、龙湾村,芦村行政村红江村、芦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陈姓因生活环境所困迁入而形成。常年有一小溪,流经村中心而过,又名“水浸木”村。因地势向北倾斜,坐南向北,村名故称北降村。村建于泥塔顶山脉延伸末段,地势较高。村北100米处有一条河流过,村南有一条河流过。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1958年属稔村公社北降大队;1983年,属稔村区坝塘乡;1987年属稔村镇北降行政村;1989年属稔村镇北降管理区;1999年属稔村镇北降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胡、梁、陈三姓,胡姓占村中总人口的47%。陈姓在明万历二十五年从新兴集成洒落村迁入始建村。梁姓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从新兴桥亭村迁入,一开始分住三个地方,清末再集中迁至北降村。胡姓先是于宋宝庆年从江西南昌麦山 村迁至广东开平赤水旗兴里(旗尾村),胡姓先祖胡协吉的后裔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分支迁到北降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518人,其中男性263人,女性255人;80岁以上16人,最年长者99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18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1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2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7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8人。祖籍该村的华人 华侨12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木薯、甘蔗、香蕉、蔬菜等,兼养鸡、鸭、鱼、猪等。改革开放后,除经营传统农业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来源为种养业及务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木薯、甘蔗、香蕉等。 水产品有鲩鱼、鳙鱼、鲢鱼。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等。
县道X534线从村边经过。该村1977年通电,1989年安装电话,1996年通自来水,2011年通互联网,2015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2014年建垃圾收集池,安装路灯。适龄儿童到位于坝塘村的兴育学校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泥砖、杉木、瓦结构的房,每座占地70平方米。也有青砖“五板石”墙结构的房屋,有单头座、假二座,坐南向北。传统民居尚存3座,已空置。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了钢筋混疑土结建楼房,坐北向南。
胡氏协吉宗祠 ,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坐南向北,占地280平方米,是青砖瓦木结构。正门前左右两旁有两条高大的石柱,两进有偏房。祠内雕龙画凤,内有几块长约25厘米,宽40厘米,高70厘米,重达300多斤的“练武石”,石两侧有抓柄。村东有一座北帝庙,始建于2008年,占地88平方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村民集中到庙堂祭拜。
婚嫁、殡丧、生男育女、动土造宅、各种时节都有很多例规。如某某家添丁,于农历正月初十在祠堂正厅挂一白花灯喻为“开灯”,并宴请亲朋好友,正月十六将此灯移挂到“土地公”处的树上称为“完灯”。每年农历新年时,胡姓村民都到祠堂 祭拜,舞狮助庆。
胡飞鹏(生卒年不详),清末举人。胡金财(1927 — 1951),志愿军战士,于朝鲜战场上牺牲,被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梁为民(1955— ),曾任云浮市法制局局长。
(资料填报:胡汝嘉;初稿撰写:梁光耀;总纂:胡金水)